今日气温猛降,抱着茶杯且取暖。手抄茶诗,诗话陕茶,唐代诗人薛能《蜀州邓使君寄鸟嘴茶因以赠答八韵》。
前文说过,大唐的高级官员薛能在乐游原寻僧不遇,既盼遇也盼不遇。这种心情实在有点两可,有点矫情。能活明白的人大概都有过这种心理往事。但能真矫情的都得有真实力,薛能就是这么一位。作为大唐工部尚书的官员,薛能生活优裕,见多识广,很讲究生活情调,爱茶懂茶,这是大唐风雅生活的标杆。他这首诗就是一篇唐代煎茶的学术论文。作为一个负责政府建造事务的工科男,这是薛能的角度。在历代茶诗中这首诗的地位是唯一的。
诗中说,朋友寄来了蜀茶中的名品——鸟嘴茶,茶芽挺秀,就像春秋时期的“莫邪剑”,后面的“衔芦”“啄木”也是形容茶芽的坚挺饱满。所以我就有个疑问,如果被做成了茶饼,这些茶芽还能看得这么直观吗?鸟嘴茶会不会就是散茶?唐代“蜀州”是个不大的行政区划,但唐诗中的“蜀茶”却大多是个地域概称,涵盖秦巴川北,统称“山南茶”。到了元代,才有了如今陕西的疆界,陕南才归入陕西省。鸟嘴茶,可能就是后世的“雀舌”茶。薛能这首诗中,重点形容了碾茶这道工序,开始有声,碾到最后,都听不到声音了,说明茶粉已经很细了。“撑封利颖斜”是对器具的研究。图为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皇家茶器,分别为茶碾子和秘色瓷。随后诗人就饮茶加盐加姜做了学术探讨,薛能建议,盐要少加,姜可以多来点。
东坡先生可能和我一样有聊,也经常手抄前人茶诗,他在《书薛能茶诗》题跋中说,唐人习惯饮茶➕姜➕盐,在宋代还这么做会被人笑掉大牙的。他还补充说,茶中盐加不得,姜还是可以适量添加,但一般应用于中等品级的茶。东坡先生这句解读似乎正确,如今,西藏酥油茶蒙古奶茶略阳罐罐茶苗族擂茶泾阳茯茶都有往茶汤加盐姜的先例。我这么理解,茶作为食材应该百无禁忌,但如果作为把玩,当然要喝“纯味”了。
薛能喜茶心切,认为这茶比道家修炼的丹砂还要好。他喝了茶,飘飘然,起了禅心,有了弃道就佛的想法,于是乎,带着珍贵的茶上了乐游原,寻僧,不遇,于是有了上文介绍的《夏日过青龙寺寻僧二首》。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奚斌锋学书)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