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地很重要。产地很重要。产地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先搬出陆羽大哥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几乎一棒子打死出生地不好的茶叶。
从我们自己从事茶叶生产这么多年的经验来判断,核心景区的产区茶汤的品质和外山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拿武夷岩茶来讲,正岩的茶一年只能采摘一次,外山茶一年可以有春茶,夏茶,秋茶,甚至有二春,三春,产量上外山茶绝对秒杀正岩茶。那么反过来,滋味就寡淡的多。
从专业审评的角度来讲,但凡对岩茶稍有研究的人,都比较容易能分辨的出正岩和外山的差距。再强调下,这个从审评的角度来说,那有人来抬杠说我就喜欢高山的岩茶,正岩的味道太冲,苦涩感更厚重。这里就不做探讨。东北大米,阿克苏冰糖苹果,若羌红枣,这些都跟正岩大红袍,桐木的正山小种是一样的。作为福建土著,我一直对大学下铺的兄弟家(吉林梅河口)大米的气息念念不忘。不是品种问题,而是地理环境问题。
茶跟人类社会是类似的,你的出生,几乎决定了你一生所能企及的高度。牛栏坑肉桂现在鲜叶的价格都已经到600+了,整个成品下来成本要到七八千甚至一万,外山的肉桂做成成品成本可以压缩到100以内,那你非要说外山的肉桂比不过牛肉。那我们也不用在这里刚,阻碍了你的发财,心生愧疚。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和贫民窟出生的苦孩子,是没法做比较的,今年很流行的一句话是阶层固化,是的,万物皆可内卷,大多数的人,都将迎来内卷的时代。也许,越努力,生活越难过。很多人努力一辈子赶不上人家还在受精卵的阶段。当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在这里继续探讨。我们想说的是,产地很重要,产地很重要,产地很重要。
2、产地不重要
因为一个地域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没有办法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复制,但商品可以;而一个有价值的商品绝不是独一无二的物品,而是可以量产的东西。
现代化进程下,应当是向着英式的茶包、日式的茶粉一样把茶叶作为商品来发展,而绝非是放进博物馆中典藏的艺术品才对。
虽然不可否认,茶叶的产区确实是对茶叶品质有很大的影响,毕竟但凡农作物,都不可能脱开产地、气候、周期等来谈,所以农业相对来说标准化比较困难,这也让少部分骚操作的人,天天舞茶弄墨,非要把茶叶往心理学,往玄学,往逼格上去装点的。
我在厦门就碰到一位茶叶爱好者,入坑岩茶有一两年,跟我大谈茶杯、水,环境对茶叶滋味的影响。我脑洞没那么大。在我眼里茶,大部分只是茶。就这么简单。装神弄鬼的把戏,捧场不来。
当下有很多人喷小罐茶,我倒是觉得小罐茶是商品茶叶的先驱,有喝过没喝过茶的朋友几乎都知道小罐茶,那你知道正山堂么,武夷星,香江,华祥苑,海堤,下面还能说出一串大家不大了解的茶叶品牌,个个来头都不小。
关键是,小罐茶才出生几年就吊打一众茶企,19年就号称销量超过20亿,什么概念呢?国内茶叶老大哥天福茶业的销售额那一年16亿。
作为面对广大消费者的茶叶来说,并不是个个都是我们这样挑剔的评茶师口味,所以,小罐茶几乎所有的分量都减半,大红袍一般我们标准包装是8克,小罐茶是4克。铁观音也是这样,从分量来说,小罐茶注定就不是给专业喝茶的老茶鬼来喝的,所以大家说小罐茶在收割智商税,我倒不这么觉得,中国的消费者也没那么傻,14亿的韭菜,你能割多少,多半是葡萄酸的作用。
作为商品化的产品,标准化很重要,大部分的消费者本身并不是专业消费者,口感,质感,茶汤,含有什么化学元素都是次要的,首先颜值即正义,你看现在但凡卖的不错的消费品,哪个不是长得花枝招展的,所以,长得好看很重要,大师手工制,这个我们听了也就是呵呵一下就过去了,可是普通消费者爱听,口感要稳定,不做拼配怎么能行,我们觉得好喝的茶叶,普通消费者未必觉得好喝。你看人家都不介绍正岩的气息,不介绍茶皂素啊,氨基酸啊,桂皮味啊,品种特征啊,一般消费者不需要这个。
所以这个层面来讲,产区没那么重要。而是根据我们的客户群来考虑。
如果我们做的是专业市场,那么产地依然非常重要。
有人提到现代工业力量的加持可以让产地不重要,这个更搞笑,是说那种添加剂茶叶么?想要什么味道就出什么味道?
茶叶本身的滋味,有品种香,地域香,气候香,工艺香等等因素,首先还是品种、地域、气候,工艺都是最后面的。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在最后面,其实人能起的作用,在品质这一块,真的是很小的。
不知道啰嗦了这么多是否能清楚的传递我的想法。
《农业圣典》
本来想翻一下《农业圣典》看看有没有这一块的见解,很遗憾看完全篇没有特别明确的说法,《农业圣典》里说明的是土地、土壤肥力等对人类的重要性,从侧面也算验证了产地与农产品的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