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绿茶之王信阳毛尖也称“豫毛峰”,属烘青绿茶类,素有“绿茶之王”的美誉,是河南省著名特产。信阳毛尖品质优异,一向以“细圆挺直、光滑多毫、味浓香高、汤色碧绿”等独特风格而享誉中外,备受人们的青睐。名茶历史唐代时期,茶叶生产开始进入兴盛时期,茶圣陆羽编写的世界第一部《茶经》问世,书中讲道,全国盛产茶叶的13个省42个州郡,被划分为八大茶区,其中河南信阳属淮南茶区。北宋时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尝遍各地名茶,而最后挥毫称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由此可见,信阳毛尖茶叶早在宋朝就颇负盛名了。清朝时期,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季邑人蔡竹贤倡导开山种茶,发展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的茶园,逐渐完善了毛尖的炒制工艺。清朝末期,则出现了细茶信阳毛尖。到了民国,茶叶的生产得到大力发展,信阳茶区先后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之前的三大茶社,统称为“八大茶社”。这八大茶社引进和吸收了新的制作技术。1913年产出了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命名为“信阳毛尖”,将信阳毛尖的茶品推向了新的高潮。
品质特征信阳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
形:外形细紧圆直,多白毫,白毫遍布苗锋。
色:色泽翠绿而光润、干净,不含杂质。
香:香气高雅、清新。味:味道鲜爽、醇香、回甘。冲泡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
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品种级别按照采摘时间不同,将信阳毛尖分为明前茶、谷雨茶、春尾茶、夏茶和白露茶。
明前茶:于清明节前采制,采摘的原料几乎为100%嫩芽头,属于信阳毛尖最高级别的茶。特征是芽头细小,白毫显露,汤色明亮。
谷雨茶:于谷雨前采摘,主要采摘成形的一芽一叶。档次仅次于明前茶,但是茶味稍重,主要适合中档消费的人群。
春尾茶:于春天末期前采制,采摘的茶叶一般叶肥汁多,与前两种茶最大的特点为经久耐泡、好喝。价位相对比较便宜这种茶适合大众人群。
夏茶:于夏天采制的茶,一般采摘的茶叶比较大,比较宽。冲泡味道浓厚、微苦,且耐泡。
白露茶:于白露前采摘,具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茶客喜爱。它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也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
信阳毛尖一般分为5级。
特级:一芽一叶初展占85%以上。外形紧细圆匀称,色泽嫩绿油润,多毫,香气高爽,持久,滋味鲜爽,汤色鲜明。叶底嫩匀,芽叶成朵,叶底柔软。
一级: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占85%以上。外形条索紧秀、圆、直、匀称,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叶底匀称,芽叶成朵,叶色嫩绿而明亮。
二级:一芽一二叶为主,不少于65%。条索紧结,圆直欠匀,白毫显露,色泽翠绿,稍有嫩茎,滋味醇厚,香气鲜嫩,有板栗香,汤色绿亮。叶底绿嫩,芽叶成朵,叶底柔软。
三级:一芽二三叶,不少于65%。条索紧实光圆,直芽头显露,色泽翠绿,有少量粗条,叶底嫩欠匀,稍有嫩单张和对夹叶,滋味醇厚,香气清香,汤色明净。叶底较柔软,色嫩绿较明亮。
四级:正常芽叶占35%以上。外形条索较粗实、圆,有少量朴青,色泽青黄,滋味醇和味正,汤色泛黄清亮,叶底嫩欠匀。
五级:正常芽叶占35%以上。条索粗松,有少量朴片,色泽黄绿,滋味平和,香气纯正,汤色黄尚亮。叶底粗老,有弹性,没有产地要求。
采制过程信阳毛尖的采制工艺分为现代机械工艺和传统的手工工艺,现在采用较多的为机械工艺。
机械工艺的具体步骤如下。
筛分:将采摘的鲜叶按不同的品种、不同时间、不同等级进行分类分等,剔除异物,分别摊放。
摊放:要求室内温度在25℃以下,将筛分后的鲜叶每隔一小时左右轻翻一次。摊放时间根据鲜叶级别控制在2~6小时为宜,直到茶叶的青气散失为止,摊放过程才告结束。
杀青:机械杀青宜采用滚筒杀青机。杀青后的茶叶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杀青适度的标志是手捏叶质柔软,紧握成团,略有弹性,略有黏性,青气消失,叶色暗绿,略带茶香。
揉捻: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揉捻机,摊晾后的杀青叶宜冷揉。投叶量视原料的嫩度及机型而定。揉捻时间视茶叶高低档次不同而不同,一般高档茶控制在15~20分钟,中低档茶控制在20~25分钟。在揉捻的同时根据叶质老嫩适当加压,当揉捻叶表面粘有茶汁,用手握后有黏湿的感觉即可。
解块:机械解块宜使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叶解块机,将揉捻成块的叶团解散。
理条:使用适制名优条形茶的理条机,理条时间不宜过长,温度控制在90℃~100℃,投叶量不宜过多,时间在5分钟左右为宜。
初烘:采用适制名优绿茶的网带式或链板式连续烘干机进行初烘。根据信阳毛尖茶叶品质,要求进风口温度控制在120℃~130℃,时间宜在10~15分钟,初烘后的茶叶中的含水量在15%~20%。
摊晾:将初烘后的茶叶,及时摊晾4小时以上。在室内摊晾,避免阳光。
复烘:复烘仍在烘干机中进行,温度以90℃~100℃为宜,要求含水量控制在6%以下。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