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续有茶友反馈,说喝了冰岛系列的熟普回甘生津很好、丝滑。
很干净。
和他们以往喝过的熟茶不同。
咱们都知道一泡好熟茶难求,制约熟茶品质的因素太多,而要解决这些限制因素,在其认知、经验、资金、规模和产业链分工上,难度又极大。
谁攻克了这些难点,谁就能做出好熟茶。
好熟茶,首先是一套价值体系的构建,再就是对这套体系上,若干个价值点,管理到位的结果。
赵邦冰岛,是这套价值体系的实践者和总结者。
在这样一套框架下,不断实践总结,臻于完美,形成了一套可监控、可复查的闭环,所以咱们的熟茶,可以一年年精进,一年比一年好喝。
下面说说,这套价值体系上,工艺环节影响熟茶品质的因素:
熟茶发酵酵池改进,规避了传统酵池的缺点
酵池做高,用5-10吨的小酵池,代替十几到二十几吨的大酵池,离地发酵。
这个区别于小框发酵,小框用料一般是0.5-1吨。
传统的大宗毛料,是怎么发酵熟茶的?
见过熟茶发酵的人都知道,以前勐海的那些酵池,大部分都是直接做在地上的,水泥地板上。
这样发酵出来的熟茶,堆味明显,有些有一股水泥地板发霉的味道。
在发酵过程中,茶叶会反吸地气及周边环境的味道,所以环境是否干净很重要。
每次发酵,动辄十几到二十几吨的量。这种要求大规模的资金占用,无论上游组织原料,还是成品出货,对供应商的供应链都是很大的考验。
因此,全行业几乎都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模式。
原料商、熟茶发酵厂、出货的经销商、到最后的零售商,都由不同的团队完成。
每个环节,只能依据有限的资源,完成自己那个环节的工作。
这样的分工模式,就只能做大宗货,对原料、成品质量都必须降到一定的品质标准。
也因为这些制约,所以总体熟茶的品质都不是很高。
赵邦是怎么发酵熟茶的?
赵邦则是从一开始做熟茶,就选择自己组织原料。
工艺方面:改进了酵池体积,把单批次的发酵量降至5-10吨。
用木板定成小房间,地面上用钢板直接撑高15厘米,外加木板做地面隔层。这样发酵时多余的水分,可以直接从下面过滤出去,不用捂在里面变成馊水。不接触地板,不反吸不良味道。
在这个环节的严格管控,是排除堆味的一个关键点。
利用深秋至早春的季节优势,避开雨季对发酵熟茶茶品的影响
利用冬春季节优势,营造微生物生长的理想空间。
二表哥说,发酵的熟茶的黄金时间有2个:中秋节前后、清明节前后。
这时空气、气温、水质、阳光和昼夜温差,都刚好适合微生物生长。
同时要避开潮湿雨季,水质下降、空气湿度过大对茶品的影响。
二表哥从孩子时候,就跟着老一辈人发酵熟茶,熟悉每个山头、每个季节点、每种原料的微观茶性,并做适当微调。就是这种微调,产生了一批批的好熟茶。
这些年,赵邦发酵熟茶的过程中,已经能肉眼看到很多活动的微生物,发酵完后这些活动的微生物又会消失。
这是原料品质提升的一个信息点。
最高级别的师傅,都是对温度极为敏感的人,并且能善用细微的变化,为我所用,制作出最好的成品来。
二表哥就是这样的师傅,他真正做到了茶人合一。
上好的食材,需要利用好天时、地利等微观细节,以求尽物之性。
发酵完后的散熟茶,压饼前全部人工挑拣一遍
对普洱茶了解的人都知道,高端生茶用全手工挑拣是有的;但熟茶全部用人工挑拣一遍的很少。
赵邦熟茶,发酵后完后,在压饼之前,散茶先全部用人工挑拣一遍。
一杯好熟茶,是一个个环节叠加的结果。哪个环节没做到位,出品的茶质就差一点,若干环节加起来,质量就是巨大的分野。
咱们,是明白这些细节对成品质量的影响的,所以,对细节都抓得很紧。
做好熟茶,如果不能深刻认识每一个节点,对茶品的影响,无论其手艺再好,也是出品不了好茶的,正所谓心不到,行动也就到不了,结果自然也到不了。
深挖1%原生态古树茶的故事,探索一泡好茶的来源。
我是崔赛先,交流请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