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这是南宋陆游在《秋兴》中描写的民间村舍茶叶贸易,展现的是一派田园风光里卖茶场景。
中国的茶叶市场从西汉发轫,到宋代随着饮茶习俗的普及,茶叶产区的扩大,茶叶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起集散作用的产区小集市逐渐兴起,村墟卖茶已成市,茶叶市场日渐繁荣。
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四方人杰在此汇聚,南北文化于此交融。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独特城貌,更是培育生长出了有绿茶皇后之称的西湖龙井名茶。西湖龙井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直至今日,备受珍宠。
说到今天杭州的茶销,肯定绕不过惟一的原产地茶叶市场:杭州西湖茶叶市场。也肯定绕不过一个人:杭州西湖茶叶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春仁。从1986年在九曲红梅茶厂上班到今天成为茶叶市场掌舵人,悠悠岁月三十载。陈春仁说,他这辈子最大的精力都放在了办茶叶市场上了。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茶产业的资深人士。
市场的由来
杭州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茶行业也是历史悠久。所谓靠山吃山,漫山遍野的茶树就是西湖以西这片群山里农家的经济来源。祖祖辈辈守着茶地,种茶营生。
陈春仁说:“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转塘人,生长在茶乡,对茶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1990年,他创办了周浦供销社灵山茶叶收购站,自己做站长。1993年,又创办了杭州西湖灵龙茶叶有限公司,在苏州、靖江、泰兴、泰州等几个县市开设茶庄专卖店,生意做到上海、山东、北京、南京。
陈春仁告诉记者,他是见证了杭州西湖茶叶市场的诞生。
杭州龙井原来是自产自销,渐成规模后一些茶行前来收购。后来,在当地茶农的强烈要求下,杭州龙坞镇政府决定在工业园区块51号建设3580平方米农贸型交易场所。但是困难也摆在眼前:当时茶叶农林特产税率高,而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比较紧张,所以交易平台的美好想法最终胎死腹中。
然后,茶业经济活力涌现,政府不给出路,它就自己找活路。一些外地茶农将茶叶放在转塘马路上交易,慢慢就有了人气;本地茶农便跟着在转塘的马路边交易,“马路茶叶市场”由此诞生。到了1995年,转塘“马路茶叶市场”已经是一派兴旺景象了。当时还流传了一句俗语,说“就龙坞有心栽花花不开,而转塘无心插柳柳成荫”。
每到新茶开采旺季,贩夫走卒,富商大贾,南腔北调,转塘的马路茶叶市场买卖旺盛,一派繁闹景象。但问题也紧跟而来。因为是无证市场,无照经营、环境卫生、交易秩序、消防治安等等问题总是层出不穷;在旺季甚至还出现过打砸抢事件。对于这种情况,当地有关部门用心整治,也抓过一些人、关过一些人。但毕竟是治标不治本,不是长久之计。与其围追堵截,不如疏导养鱼。于是,转塘镇政府转变思路,下决心进行整治,招商引资建立正规茶叶市场,引导马路摊贩进入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整治市场秩序。
1998年,经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由浙江省农发集团控股、多家股东共同投资合作兴办,杭州西湖茶叶市场诞生了。它也成为杭州市区惟一的一家茶叶批发专业市场。陈春仁出任公司总经理。当时市场拥有固定摊位176只,茶农临时交易区800平方米。
陈春仁认为,西湖龙井是西湖区的特产,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把它好好利用起来?全国各地都可见西湖龙井的身影,甚至于以“西湖龙井专卖”为号的店家也有不少,但品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如果在西湖龙井的源产地搭建一个供求双方公平交易的平台,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消费者的放心购买、对于西湖龙井品牌的发扬光大,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杭州西湖茶叶市场的建成,让杭州的龙井茶有了一个规范销售的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