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记载了阳明先生全部重要思想的主要表达,和这些思想发生、发展、形成的全部过程。书名中“传习”二字,源于《论语·学而》曾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是学生对老师所授知识的学习、温习。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传习录》,深入地走进阳明先生的思想世界,指导我们以后的人生。
[原文]
爱问:“‘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以先生精一之训推之,此语似有弊。”
先生曰:“然。心一也。未杂于人谓之道心,杂以人伪谓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程于谓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今曰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是二心也。天理人欲不并立,安有天理为主,人欲又从而听命者?”
[译文]
徐爱问:“《朱熹章句·序》中‘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从先生对精一的解释来看,此话似乎不妥当。”
先生说:“正是的。心亦一个心。没有夹杂人为因素的称道心,夹杂人为因素的称人心。人心若能守正即为道心,道心无能守正即为人心,非人生来就有两颗心。程子认为人心即私欲,道心即天理,如此好象把道心人心分离开来,但意思正确。而朱熹认为以道心为主,人心听从于道心,如此真正把一颗心分为两颗心了。天理、私欲不能共存,怎么会有以天理为主要,私欲又听从于天理的呢?”
[启示]
阳明先生在这里明确地肯定心只有一个,心即是理,离开了天理即非良心(道心)。此段既承前段之意,亦可理解说:心本为一体,但隐微于内的是本体,显现于外的则是形体,本体亦自然之常理(道心),天亦不变,理亦不变,心之本体亦不变;但形体显于外,染于色,杂于物,混于浊,于是,便有了各种搀杂,有了种种变异。就象一颗钻石沾上了污泥,去除污泥之前,被弃为废物,涤除了污泥,依然还是钻石。俗话说的“浪子回头是个宝”,正是这个道理。
版权声明
© 本号对其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及页面设计、编排、软件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访问者可将本号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将本号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请提出申请。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如本号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望作者及相关权利者见谅,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