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休到
宜喝茶、听小曲儿
我国是饮茶、茶业和茶叶文化的肇创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存在有以茶事命名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在中国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产茶省区,流传着一种从茶歌、茶舞演变来的戏曲类别,就是采茶戏。
以地区的不同,采茶戏被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等。
粤北采茶戏
像同一个母亲孕育出不同个性的孩子一样,各地的采茶戏都具有一些难以复制的特性。
蕲春采茶戏
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一唱众和。
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
两厢应和,再配上锣鼓伴奏,采茶戏的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有泥土的芳香。
茶对戏曲的影响,还不仅是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
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若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江西临川”的住处名之为“玉茗堂”而来的。
昆曲·汤显祖《牡丹亭》
茶与戏曲的紫密关系,也反映在演出场地上。
现在古稀之年的老人可能还记得,旧时不只弹唱、相声、评书等曲艺是在茶馆,就是各种戏剧,起初也都是在茶馆演出的。
即使后来戏剧的演出转到专门的戏院和剧场进行,但在其开始营业之初,戏院剧场大多也还是和过去的旧式茶楼一样,依旧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影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
这一点,从清末民初我国各地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还都称“茶园”、“茶楼”,多少可以得到某些证明。
比如19世纪牛末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楼”、“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
戏曲、影视所反映的,无疑是人们的社会生产、文化和生活方面的内容。
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或场景,有的甚至全剧以茶事来作为背景和题材。
《西园记》
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一句,把观众一下便引到特定的乡土民情之中。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梵峨璘与蔷薇》
又如上世纪20年代初我国著名剧作家田汉创作《环珴璘与蔷薇》时,有意识地插进了不少煮水、取茶、泡茶、斟茶、品饮等场面和情节,这些看似与剧情内容本身无关,但实际使全剧更贴近生活,更具真实感。
《茶馆》
5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话剧《茶馆》,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力作,全剧即以旧时北京裕泰茶馆为平台,通过该馆在三个不同时代的兴衰及剧中人物的遭遇,揭露了旧中国的腐败和黑暗。
《采茶女》主演之一 杨耐梅
在中国电影尚处于黑白无声片阶段时,我国采茶人就已走进银幕,并成为电影的主角。《采茶女》,就是我国摄制的一部与茶有关的早期影片。
《采茶女》与同时期的《玉梨魂》、《空谷兰》、《碎琴楼》《桃花湖》《红泪影》等影片的推出,对打开我国国产电影的发展局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除了《茶馆》和《采茶女》以外,其他有名和影响较大的茶叶故事影片,还有《第一茶庄》、《不堪回首》、《春秋茶室》、《茶色生香》、《龙凤茶楼》、《行运茶餐厅》、《大马帮》、《茶马古道》、《绿茶》、《菊花茶》以及《茶是故乡浓》等十几部。
这些茶叶影视剧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了我国茶事戏剧、影视艺术一步步走过的艰苦历程和获得的丰硕成果。
但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与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更别提把茶事搬上大荧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