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首发于公号:常青树茶业
▏作者:Helen
市面上有一种说法:茶叶越嫩,品质越好。这是一个误区。
首先,我们得先弄明白何为“嫩”。
在“茶圈”里,“嫩”指的是茶叶的嫩度,也可以说是茶叶的成熟度。嫩度高、成熟度低的茶叶,芽尖多,叶子细小,茸毫多;嫩度低、成熟度高的茶叶,芽尖少或无,叶子粗大,茸毫少或无。
让我们以白茶为例展开——
白茶工艺比较简朴,决定白茶品质的关键在于原料。所以,白茶的品种划分、等级划分跟原料的采摘标准息息相关。
白毫银针是白茶各品种中等级最高的,以春季萌发的芽头品质为佳,满披白毫。白牡丹次之,以春季第一轮茶树嫩梢的一芽一二叶为佳,芽叶长度基本相等,白毫多且明显。这两款白茶对原料嫩度的要求是很高的。
至于品种等级较低的寿眉,鲜叶标准是一芽三四叶,采摘时间迟于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这意味着它们跟白毫银针和白牡丹相比,芽叶的成熟度更高,叶片的数量占比更大了,而且形态比较粗大,此外还会夹杂着茶梗。放在六大茶类里,寿眉也是比较粗老的。
也就是说,白茶常见品种里,按嫩度从高至低排序,依次是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这下可能会有人提问:寿眉等级低于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不就说明“茶叶越嫩,品质越好”吗?
我们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笋者”指笋状的芽,它的特征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芽者”指细弱短瘦的芽叶。“卷”和“舒”是品种不同的反映:“叶卷”者,指幼嫩新梢上背卷的嫩叶,这种叶子嫩度高,持嫩性强;“叶舒”者,指幼嫩新梢上初展时就摊开的嫩叶,这种叶子持嫩性差,容易硬化、脆化。
陆羽的这句话,说的是芽叶形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而芽叶形态既反映了茶树的品种特征,又反映了芽叶的嫩度。
宋代也有茶人探讨芽叶的形态,究其本质,是探讨嫩度问题——
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意思是:凡是雀舌、谷粒形状的茶芽被视为精品,一芽一叶的称为“拣芽”,一芽二叶的又次一等,其余的都是下等茶叶。
熊蕃在《北苑贡茶录》中继承了这个观点:“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挺,故号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却有不同说法:“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芽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若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
《大观茶论》和《北苑贡茶录》认为越嫩越好,《梦溪笔谈》认为过嫩不好,而以“长寸余,其细如针,唯芽长为上品”。由此可以看到两件事:一个是,随着制茶方法的改进,评判茶叶品质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另一个是,人与人的偏好不同。
而如今,从制茶原料的品质要求来说,鲜叶嫩度是采摘标准的主要指标,人们认为细嫩芽叶是制作高级茶的原料。比如白毫银针、黄山毛峰、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各种高级工夫红茶等等。这主要是因为嫩芽的酚类衍生物、芳香类物质、嘌呤类等有效化学物质含量,比粗老叶多。
但是,鲜叶嫩度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茶对鲜叶嫩度有不同的要求,并非所有茶都越嫩越好。要求茶汤浓强度高的茶,就不适宜采用过度细嫩的芽叶,比如红细茶、乌龙茶。明代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提到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到底,评审茶叶的品质,要看它是否充分装载了所属茶品特有的魅力,并且让品茶人感受到味觉、嗅觉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关注【常青树茶业】了解更多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