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冬的时候,遇见君给大家介绍了清代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点击原文查看这套妃嫔图告诉我们,除了宫斗,后宫还有更有意思的事)。
《月曼清游图》之“十一月·围炉博古”
其中十一月的应季活动是“围炉博古”,画上题诗云:
香阁冬来事渐无,女红齐了共围炉。
评量名画关心处,先展消寒九九图。
重帘深护净无尘,古鼎名琴满室陈。
凡俗尽删珍赏具,清娱旌似翠帏人。
过两天就是冬至了,遇见君遵守上文承诺,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中这个有趣的玩意儿——九九消寒图。
九九消寒图,是一种有时间持续性的活动,起始时间在冬至。陈枚所画图册上的月份,应是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十一月应是公历的12月,围炉博古里面的的“展图”活动,就是冬至前后没错了~
冬至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民间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俗语,所以又称“亚岁”、“小岁”。旧俗从冬至这天开始“数九”,冬至之后北方进入酷寒时节。清代宫廷特别重视冬至,列为三大节之一。在冬至这一天,皇帝要亲至天坛举行最高级别的祭天大典,各宫内均挂出《九九消寒图》,这成为清代宫廷的一项习俗。
俗话说:“冬至前后,冻破石头。”冬天是寒冷而漫长的,木叶凋零,天寒地冻,在萧瑟的冬天,如何缓解寒冷,熬过漫漫长冬呢?智慧的古人发明了“数九”的游戏,按照各地的物候、农事、风俗习惯,编排出好记顺口的九九歌,孩子、大人们唱着九九歌诀,描画着《九九消寒图》,度过最严寒的八十一天。
《九九消寒图》,成为帮助人们度过寒冷、消遣冬日时光的书画游戏。因为极为风雅,怡情悦性,又操作方便,颇受欢迎,延续至今。
流行的《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形式。
染梅消寒图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画九,中国人还是选用了最为风雅也最合时令的梅花,凌寒傲雪得梅花,与兰竹菊并称四君子,是君子品德的象征。图上梅花上有81个花瓣,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1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就到了”。
将梅花花瓣全部染红,冬天就过去了
染梅的颜色,多选用朱红色的,“素梅一瓣染成朱,画出九九消寒图”。也有用墨笔染的,“但看图中梅黑黑,便是门外草青青。”更妙的是有些梅花不用笔染,而是用妇女梳妆之后的胭脂点染,到春来自然是由白梅而变红杏,如明人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自注云:
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一枝素色的梅花,涂写者一天染上一笔,九九八十一天之后,红梅满树之时,窗外已是春风送暖,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填字消寒图
清宫的填字《消寒图》样式丰富,如今故宫的养心殿还悬挂着一张填字消寒图,透过这张消寒图,我们还可以想象当年宫中描写消寒图的生活场景,历史不再陌生,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
填字消寒图俗称“写九”,以“管城春满”最具有代表性。据清朝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
道光初年,御制九九消寒图,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字皆九笔也。懋勤殿双钩成幅,题曰管城春满。内值翰林诸臣,按日填廓,细注阴晴风雪,皆以空白成字,工致绝伦。每岁相沿,遂成故事。
图的上方写“管城春满”四个字,管城是笔的代称。
故宫博物院养心殿中所悬挂的即是这种样式。 这张“消寒图”四周以木框插榫而成,裱纸绫。双钩“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个字刚好九画,从冬至起,每天描写一画,等九字描完,正好数九结束,与字词中的诗意正好相应,意境美好。到了后来,这描画的颜色也有讲究,每日一笔的落色由当天天气状况决定,晴天用红、阴天用蓝、雨天用绿、风天用黄、雪天用白。描画下来,色彩斑斓,有时候还会在笔画上记录当日的冷暖阴晴,是年冬天的天气情况便都得以记录,像极了一本记录阴晴冷暖的冬日天气手帐。
清宫印刷消寒图的图版
最简单的消寒图
最简单的消寒图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一个圆,称作画铜钱,共有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民间歌谣谓:
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
此外“消寒图”在形式上还有葫芦型、阴阳鱼图形等,如《溥仪全宗》案卷中有一种“井”字形《九九消寒图》,九方格,每格内有九个圆圈,共八十一个圆圈,一天画一圈,以阴阳鱼来记录九九每天的天气变化,预卜来年丰歉。
这项描写“消寒图”的高雅游戏,有助于人们了解气候的变化,还能起到学习书写的目的,寓教于乐,不仅在宫中极为盛行,在民间也有画“消寒图”的做法,一时间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生活习俗。
无论是“画九”还是“写九”,都是一种消遣娱乐、书画助兴的方式,人们以这种方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情趣,书写、描画专属于自己的时光日记。
《月曼清游图》之正月寒夜探梅
更多精彩,请关注“遇见诗书画”公众号,
诗书画兴趣交流可添加小编wx:zuojiameng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