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这个名字,最早出现,是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上面记载着:“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中国茶叶学会顾问陈橼先生曾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即是说,在唐代时,长溪县,也就是如今的福建福鼎地区,已经培育出“白茶”品种。白茶经过了这么长岁月的沉淀,好似是更加醇厚、有韵味了。
冲泡,是喝白茶的主流方式。
很多老茶客,喝白茶还是喜欢用盖碗冲泡的方式,品味它的滋味。
原因无它,盖碗冲泡,可以品味好茶每一冲的滋味,层次更加丰富。
春节期间,与朋友约会。
在我们福建人的聚会上,喝茶是一件必备的娱乐活动。
朋友进门后,便被请到茶桌前,以好茶相待。
从一旁的架子上,取出一罐2020白毫银针,称取5克,投入已经烫洗好的白瓷盖碗中。将茶叶罐收好,盖上盖子,放置一旁,以免跑气受潮。
将沸水注入盖碗中,合盖快速倒出茶汤,拿起公道杯,给朋友斟茶。
第一冲的汤水,极为鲜爽,细腻的茶汤包裹着馥郁的毫香,水中含着香,喝到口中只觉得鲜爽中夹带着甘甜,却又十分清爽清新,薄荷感强烈,回甘中带着花香,浆感十足。
与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喝茶,不一会第一冲便喝完了,开始泡第二冲。
在这时,需要将开水烧沸后,再注水冲泡。
第二冲的汤水中,毫香十分浓郁,但花香也不甘示弱冒出了头来,稠滑的汤水中含带着毫香与花香,入口仍旧极其鲜爽。
但是在这一冲中,清甜感比鲜爽感更加强烈,清甜在前,鲜爽在后。
汤水更稠、更滑、更柔了,浆感十足,喝上一口仿佛在吃一块布丁果冻一样,十分劲道。
都说三冲、四冲是精华。
第三冲的茶汤,毫香仍旧是主角,花香作为配角,高雅大方。
汤水更加醇厚稠滑,表面凝结出了小气泡,可见茶汤的厚度,汤感饱满,香气浓郁,薄荷感强烈,口中沁凉一片,深吸一口气,觉得空气都是凉的,很是舒服。
第四冲,第五冲,第六冲……第十三冲……
一款好白茶,用盖碗冲泡至少可以泡到十三、四冲,而且每一冲的滋味都不同。
白茶能促进消化、分解肉类食物和脂肪,调整人体的糖、脂肪和水的代谢,能很好的调理胃部机能,提升消化和代谢能力。 更好的帮你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保持好的身材。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比红茶、绿茶在制作方法上更为简单,它在采摘下来后,不经过任何炒青或揉捻动作,便直接晒干或烘干制作而成的。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因此,白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夏天经常喝白茶的人,很少中暑。专家认为,这是因为白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具有退热、祛暑、解毒的功效。
白茶的简单质朴令人喜爱,白茶对于冲泡的方法也是平易近人的,随便冲泡都不会难喝,更没有绿茶的娇贵,一定年份的白茶更妙,直接煮着喝,也别有一番风味,并早早在民间形成“智慧”。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云:“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不炒不揉最接近自然气息的白茶不含火气,清凉可人;
白茶简单的制作工艺,也让它的茶毫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许多茶叶都有茶毫,但经过种种工序,难免脱落。而白茶在制成之后,依然能满被茸茸白毫,根根分明,泡水之后更是剔透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