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一度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直到今天,茶依然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
中国茶文化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当然不可能一成不变。
焚香一支香,沏一壶茶,让我们回溯时光,看看古人如何喝茶。
嚼茶法
话说在上古时期,神农在尝百草时就尝过茶。他发现这一绿色的小叶片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功效。
因此,在神农的带领下,先秦时期的人们将茶直接放入嘴里嚼着吃,以此来缓解一天的疲劳。这也就是古人饮茶的第一种形式。
粥茶法
西汉到六朝时期,国人大多采用此种颇具喜剧效果的方法饮茶。
首先要将茶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一同滚煮,其间用勺舀出浮沫,然后再盛出饮用,一顿操作猛如虎,和煮菜汤相仿,再加上各种调料,入口味道格外酸爽。
六朝时期,这种粥茶在南方比较盛行,吴主孙皓常在宴会上以茶代酒,桓温也曾用茶宴客标榜自己节俭。
末茶法
直到唐代,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和米盐无异。
这时出现了改变茶叶命运的划时代大师——茶圣陆羽。“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
《茶经》中提倡饮用的茶已不再是粗放的粥茶,而是逐渐向精致的末茶转化。
后来,末茶法流传至日本,被发扬光大成为“抹茶”。如今,你吃到的抹茶布丁、抹茶冰淇淋就是这么来的。
点茶法
晚唐时,唐人又兴起一种“点茶法”,即将茶末放在茶盏中,再将开水注入冲饮。
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加上注水时对水流、水量、落水点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在两宋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
宋代的饮茶习惯与现在大不相同,先将茶叶制成“茶饼”储存,待到喝茶时,再将茶饼碾成碎末,经沸水冲泡成茶汤。这种茶饼,被当时人称为“团茶”。
散茶法
元朝后期,随着饮茶群体扩大和胡风浸染,精细的末茶逐渐隐退,原汁原味的散茶大行其道。明代洪武帝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制作高级茶饼,由此,散茶彻底取代了末茶的地位。
散茶饮用与今日饮茶相似,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饼、碾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