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的时候,和风送暖,春意盎然。这是小孩子们最欢快的季节,他们脱去棉衣,甩掉棉鞋,穿上春衣,奔跑、游玩在春天的田野里。这样的图景赏心悦目,格外醉人。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儿时是充满憧憬的年纪,因此,百子闹春便成为最受我国民众欢迎的题材之一,从古至今留下的藏品可谓是门类丰富,五花八门。
事实上,百子闹春的“百”并非实指,而代表多的意思。当然,也有一些百子闹春图上真的有一百个孩童,但是,对于多数来说并没有这么多,只是以百子统称。百子闹春的前身,是在我国汉代便已出现的《婴戏图》。孩童聪明伶俐、天真活泼,代表着当下的美好,后世的希望,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因此成为国人的一大人生追求。尤其在强调多子多福的古代,《婴戏图》更是成为祝寿祝福时的常见题材。婴戏情景,不仅出现在瓷器上,还出现在折扇、木器、绣片之上,神情不一、形态各异的孩童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一道动人的风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孩童由三三两两、三五成群,也发展至成十上百,渐渐便演化成《百子图》。百子闹春,便是《百子图》中最热闹的篇章之一。
笔者收藏有一件粉彩盖罐,产自清代同治年间,上面描绘的便是百子闹春的情景。它圆口、丰腹、胫部内收、大圈足,口径9.6厘米、底径13.3厘米、高21.8厘米。只见罐子上的孩童各具神态,他们有的举着太平灯、有的举着鲤鱼灯、有的举着红灯笼,还有几个孩童,齐心协力举着一条巨龙,巨龙摇身摆尾,活灵活现;有几个孩童拿着乐器,钹、铙、盘、镲,不一而足,还有几个孩童精神抖擞地吹着号角;有几个孩童在做游戏,他们有的骑着竹马,有的穿着官服,有的举着华盖,模仿状元出游;也有几个孩童,在红烛高烧、牺牲陈列的厅堂内,祭拜起祖先,这是另一种模仿,表达着他们对礼法的尊重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另有一个孩童用手拿起一挂鞭炮,正噼里啪啦地燃放,还有一个孩童在地上排列起一排通天雷和遁地猴,准备逐一燃放。更多的孩童,充当着看客,有三个孩童正通过墙上的圆形窗户,好奇地张望这热闹的场景;有两个孩童,在观看别人燃放鞭炮,有一个害怕炮声,用手紧紧掩住耳朵;在亭台的二楼,也有三个孩童,他们对着舞龙耍灯的队伍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在铜纽形罐盖上,也有几个孩童,他们有的踢毽子,有的放鞭炮,有的骑竹马,均沉浸在游玩的乐趣之中。
罐上的情景,正是春天来临的时节。地上青草翠绿,绿意盎然;树上花团锦簇,芳香四溢;松树更加苍翠;楼角的风铃,在风中摇曳生姿,捕捉着春天到来,东风吹来的消息。孩童们的笑声和叫喊声,更是直达天籁。因此,这件粉彩盖罐之上,百子闹春的情形,显得格外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