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绿泥存量稀少,属于稀有泥料,所以成本不会很便宜,再加上制壶人工费、烧制费,一把本山绿泥壶的价格不会低于300,新壶的话一般是在几百元至一千多元之间。但是,买紫砂壶不能只看价格,高价壶也未必是真正的本山绿泥紫砂壶。现在市场上很多商家会用段泥来冒充本山绿泥,新手很难分得清楚。在此,建议新手不要贪便宜购买300元以下的壶,低价的壶基本上不会有真的。在下手之前,一定要多了解本山绿泥与段泥的区别,以及怎么分辨本山绿泥的真假,谨防上当受骗。
确定是不是紫砂泥,主要是看氧化铝含量的多少,一般低于3%是甲泥,高于3%就是紫砂。而给紫砂泥定名有一个传统,那就是根据挖矿人将矿料从地底挖出时的颜色来定。绿泥,矿土颜色特异,青蓝色中略泛绿光,清秀独特。本山,指的就是黄龙山。随着紫砂市场的日益壮大,产自黄龙山的紫砂矿料资源越来越稀少,显得珍贵。于是,主要产自川埠、湖父等地的非黄龙山紫砂矿料,作为替代泥料开始得到大量使用。
而一些拥有黄龙山泥料的群体,为了彰显自己手上泥料的与众不同,便将黄龙山出产的紫砂泥称作“原本紫砂”,将黄龙山矿区称为“本山”。相反地,那些非黄龙山紫砂泥料矿区则被称为“外山”。因此,本山绿泥特指出产自黄龙山的,且开采出来的矿料呈现为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
在宜兴丁山,地质结构通常是沉积岩,各类紫砂呈层状分布,每层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完全分明,而是存在着过度部分。这些过度部分往往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混生,不容易区分,遂得名为 “团泥”。丁山方言中,“团”“段”不分,因此团泥也被称作“段泥”,所有混生紫砂矿都可以被称为“段泥”。而黄龙山的段泥,多以本山绿泥、红泥、紫泥混合为多,因此本山段泥被约定俗成地特指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生矿源,要么是紫泥和红泥共生、紫泥和本绿泥共生、红泥和本绿泥共生,或者三种泥料共生。
前面说了这么多,想表明的就是,本山绿泥、本山段泥、段泥三者是截然不同的紫砂泥类,段泥(或本山或外山)>本山段泥(混生的料)>本山绿泥(单一的料)可以作简单概括,它们相互之间既有包容,也有交叉。其中,本山绿泥和本山段泥的区别从其矿料外观、烧成效果等特征方面一目了然。
从矿料上,本山绿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灰白偏绿。而本山段泥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等泥的共生矿土,所以矿料大多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的,其中又含有少量或红或紫或黑的条纹、斑点、散雾,给人的印象就是看起来极像段泥,但泥里面同时有紫色、红色或其它颜色的颗粒。此外,“本山绿”与“本山绿泥”又有不同,凡是黄龙山出产的烧成后成黄绿色的料都可称本山绿,但本山绿泥专指单一的料。
本山绿泥的地质分布,包括两类情形。其一,石英岩版(即黄石岩层,业内俗称为“龙骨”)的下部贴层,这类本山绿泥,成分偏石性,即石英含量较多,粘土成分较少,因此烧结温度较高,较容易开裂,不易烧成,但透气性能优越;其二,蕴藏于红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夹层,亦称“泥中泥”,这类本山绿泥,粘土含量较多,烧结温度相对较低,烧制成功率相对较高。
但无论是作为龙骨下贴层的本山绿泥,还是作为泥中泥的本山绿泥,矿料中铁的含量都很少,这也是本山绿泥与红泥、紫泥的一大区别。并且,这些“铁”又以铁离子的状态存在,致使矿料成为绿色。绿,又有浅、淡、暗、青、灰、墨之分,具体是哪种还得看铁离子的含量。本山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根据烧成品的颜色,也可以很快地将本山绿泥和本山段泥区别出来。
本山段泥作为混生矿源,矿料出矿时大多表现出各种差异的绿色。烧结后,呈色会与本山绿泥不同。上一段说了烧结后的本山绿泥呈乳黄色,其实无论烧制温度多高,本山绿泥烧结后都是呈黄色的,看起来像是没有棕色斑点的天津鸭梨底色。如果烧结后紫砂壶呈青色、褐棕色、褐红色或褐棕红色,那便是本山段泥了。如果是红泥、紫泥混生的段泥,以降坡泥较为常见,烧结后则呈绛(酱)棕色。至于段泥烧成后的颜色,那就更丰富了,红麻子、白麻子、黄麻子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几种。
另外,本山绿泥由于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也相对较多,导致在挥发过程中容易造成坯体的收缩大,所以烧制时容易惊裂。这也就使得,本山绿泥是不容易被制成大品壶的,一般只做小品壶。本山绿泥本身是不含“砂”的,如果你买到了小品的本山绿泥紫砂壶,但是表面上看得见颗粒,这说明本山绿泥在烧制中加入了紫泥,因为紫泥中含“砂”,这也是鉴别本山绿泥真假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