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水焙
“走水焙”是初焙,前期需猛火逼去茶叶表面的水份。师傅披开了焙坑上状似馒头般的盖灰,露出了炭火的红炽,火力发得很猛。为了继续让茶叶中遗留的微量水份快速挥发掉,火力可调到烫手的程度,大约100多度,隔二三十分钟,翻动着茶叶,经“走水焙”后的茶叶,色泽转为绿褐,条索越发紧结了。
2、文火慢炖
焙坊门窗关得一丝不漏风,焙茶师守在门外,哪怕人再困,也不能睡着,半个小时将焙笼中的茶叶翻动一次,使其受热均匀,防止焙焦。还得关照着焙坑中的炭火,火力不能让它太强或太弱,必须用披刀将盖灰覆于炭火上,只靠灰的厚薄调整炭火的强弱。炭火弱了,就用披灰刀将盖灰拨开,让里层炭火露出来,或添上新炭。为了留住香型,还得用竹编弧盖捂一捂,防止香气走失。
3、回火焙
绿褐色的茶叶,条索外形极好的茶叶,质地蓬松的茶叶,用掌心稍稍一握觉得干燥的样子,其实不然,焙过的茶叶里仍有水份,这种水份你肉眼是感觉不到的。于是每隔一段时间,茶叶就要回一回火,这就是“回火焙”。“回火焙”的茶大都是精制茶,得特别小心。把茶叶摊放在篾制焙笼的隔筛上,隔筛留有许多细孔,炭火的力就是透过细孔直往上冲的。在隔筛上铺茶叶很讲究,不能铺得太厚实,要均匀地摊平。细心的做法是在茶叶底下垫一张毛边纸,这种毛边纸必须是竹浆捞制的,才不会有异味污染。这样可以防止茶叶碎末透过隔筛掉入焙坑中引起薰烟,薰烟上窜,影响了茶叶的原味,坏了整笼茶叶的韵味。
4、炭与灰
两者缺一不可且都很讲究。陆羽在《茶经》里说:“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至,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可见用来烧炭的薪柴也忌用异味的柴,如松、柏、枫都有脂油香味,烧出的炭必带异味,是不宜用来焙茶的。用质地坚硬阔叶林的薪柴烧出的炭,炭火是鲜红的。养在焙坑中央的炭火,火力旺,耐烧,不易化为灰烬。炭火置入焙坑中,必须立刻用盖灰蔽紧,才养得住火力。盖灰其实是炭的粉末,也就是灰烬。灰烬需经细眼篾筛筛去颗粒杂质,其灰细腻如粉,这就是最好的盖灰。盖灰是极讲究清洁的,脏了的盖灰,会坏了火味。
保管好盖灰特别讲究,那怕是一丁点异味的介入,也会影响焙出茶叶的纯真香味。在建瓯龙山炭焙水仙作坊里,悬梁上挂着几布袋东西。焙茶师傅告诉说,那布袋里装的都是盖灰。盖灰不轻易置于地上,无论地表怎样干净,都会有脚踩后留下的咸异味,盖灰落地后会吸收地上的潮汽和咸异味。天心岩茶村的应师傅,还讲了一则小故事:一次他焙坊里的盖灰没放置好,让家中小猫撒了泡尿。当时谁也不曾发觉。焙茶时,用了这堆盖灰。吸入猫尿味的盖灰,在炭火的炙烤下,异味受热发散,直接窜入茶味中。焙茶师将新焙出的茶一品,他连声叫不好了不好了,弄得家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呀,泡出的岩茶汤味里,隐约能嗅出腥膻尿味,那些精于品茶的人,对这笼茶的香型就不敢恭维了。从此以后,应师傅对盖灰的保管不敢掉以轻心。
5、用掌控温
焙茶师的一个传统绝招,就是要会用掌心掌背来测焙笼温度。好的焙茶师傅的手就是最好的“温度计”。只要掌心往焙笼壁上一贴,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的温度来,或用掌背往焙笼壁上一贴,又能说出准确的温度来。一般来说,掌心粗糙,皮肉老化,触觉不那么灵了,感觉到的温度差别会大些;掌背比掌心更怕烫,因为掌背血管青筋密布,暴突的血管青筋接触物体时,感受到的温度会更准确些。
6、披灰调温
焙茶的功夫就是巧妙地披灰调温。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火功高低就是指茶叶在焙烘过程中吸收炭火时间长短的程度。焙茶师们会焙各种火功的茶。低火功茶,最多人愿意喝,因为它保持住了清香。焙低火功茶,最忌用猛火,炭火不敢猛。炭火一猛,把香气给烤掉了。要留住清香,必须让炭火的力慢慢发出,保持好焙坑中炭火的恒热,同时还要加竹弧盖一盖。烘焙中火功的茶,从低温开始,至少要焙十二小时,有时多达一天一夜, 这样焙茶才能达到“足火”。经过这种火功焙制出来的茶,外形扭曲如条索,褐色而不焦黑。沸水冲泡出来的茶汤,具有迷人的岩韵清香,泡这样的茶,放纵一下坐杯时间,杯中茶汤更加色泽金黄、棕红,韵味悠远,口感醇厚,一般人感觉不出火味。如果是焙时延长,炭火过猛,超出了火功高的极限,茶叶难免被炭化。几乎焙焦了的这种茶,居然美其名曰“高火功茶”。泡这样的茶,得出水快,否则,茶汤色浓如酱,火味盛盈,焦苦浓烈,香气全部被火吞了。
焙坊里的事儿,哪样都马虎不得。炭火、盖灰、焙笼这样一些简陋的工具里氤氲出的茶香,是焙茶师的掌心掌背在焙笼上接受了无数次的炙烤,留下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