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茶种,我们的理解就是茶叶的种类。所以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也属于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属于世界名茶。
一、大红袍属于武夷岩茶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之王,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二、大红袍属于乌龙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属于乌龙茶制作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
三、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是在大红袍的制作工艺中的做青。
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
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
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四、大红袍属于世界名茶
大红袍系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堪称国宝。
1、2001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大红袍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指定用茶,并成为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的唯一茶产品;
2、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开始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2007年,大红袍绝品作为首份现代茶样品入藏国家博物馆;
4、2008年,“武夷山大红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5、2010年1月21日,“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工商总局新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6、2012年6月11日至13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北京国际茶业展茶叶评比大赛“民生银行杯”中,大红袍获得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