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麻烦帮我看看这壶里头的处理。”“请教一下,这做工有什么问题吗?”
收到不少朋友的求助图片,原来大家都不知道怎样去判断紫砂壶的做工,好在哪里欠缺在哪里。商家说好,就顺理成章地认为它“好”。
本期内容便和大家分享,我拿到一把新的紫砂壶后,通过哪些细节去判断做工。
这是一把段泥壶,容量100cc,刻了梅花(这点不是十分满意,后面会说到),并非出自名家之手,也没有任何收藏升值的价值。
整体风格偏明清一派,小秀雅。容量不大,娇小玲珑。段泥虽然平平无奇,但容错率高。非典型圆器,橄榄状,不是什么奇形怪状的新壶型。没有过度创新,应该不会有乍看惊艳、久处生厌的意外发生。
个人总结的检查紫砂壶的逻辑图
整体逻辑是先整体再局部,实用之上再考虑个人审美。自始至终牢记,没有百分百满意的商品(壶)。
一、泥料:颜色、颗粒、手感
颜色整体呈暗葵黄色,含砂突出,有少许紫泥斑点杂布,砂浆的配比没有厚此薄彼,颗粒较之朱泥、紫泥更粗,总体呈哑光质感,有陶器的拙味,比较符合我对段泥的既定认知。手感不好描述,比之陶更细致,比之瓷更粗粝。
二、造型:骨架、比例、个人审美
这一点我觉得更像是在“找茬”、挑毛病。审美的东西本来就带有严重的主观判断和个人主义色彩。也就是说,在造型上挑不出错的时候,这一关就算“过”了。
老人们常说:好的紫砂壶的嘴和把,像是从壶里长出来的。那“长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谁也说不出个标准来,全凭实战经验自己悟。
三、使用:提拿、换茶方便、出水爽
每个人的手指长短、粗细、手腕力量都不一样,提壶的手势、角度也截然不同。比如这把壶的壶把,山东大汉A的一根手指头都塞不进,上海老克勒B姑且还能一试,南京潘西C说不定能耍得津津有味。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操,壶口开得越大换茶叶越方便,单论这点,这把壶肯定是要扣分的。可话又说回来,100cc的小茶壶,你还指望它口子开得和盖碗一样大?何况按壶身比例来说,这壶口也不算小。
网孔直流嘴,由底至口有渐收的趋势,出水爽度必然不如粗度一致的炮嘴。可是,若换作炮嘴,那整把壶的味道就会不伦不类。两者相权,把出水孔做成独孔,出水是不是会更好?显然制作者没有预判这一点。
由于出水速度慢,所以更适合冲泡“不怕闷”的茶,比如寿眉。叶片虽然略大了些,可总比芽茶堵了出水孔,抠半天都抠不出来得强。
四、工艺:成型、细节
从商家那里拿来时,就明确说是半手工,我拿到后又看又摸,经验判断也的确是半手工。
我选紫砂壶有个小癖好,尤其喜欢压盖的。业内人士说,子母线的母线往往要宽出子线1mm,因为母要比子大。原话可能不是这个,但意思不差。我对这里头纲常礼教的故事并不感兴趣,单纯用下来认为压盖更好用罢了。
嘴、把处围泥显然没有把握好,看着既不是明接又不是暗接,杂糅了明清与民国的特征。壶嘴与身筒连接得生涩,有细微的不平整,壶把处也是同样的毛病,“掇得不够好”。
我的经验总结,除非顶级(价格到位)的紫砂壶,普通商品壶的细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五、底款、装饰
这把就是普通的紫砂商品壶,底章、把章、盖章齐全,保证了商品的完整性,我也知道了此壶出自何处。至于落款人的职称有或无,高或低,都无法确凿地证明这把壶一定出自该人之手。这是所有手工艺行业的通病,并非紫砂一门独有,这一点大家得有个心理准备。
至于装饰,我的原则是判断它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这把壶的刻绘风格我个人不苟同,梅花刻得太满太闹腾,与“暗香”之名大有径庭,是个扣分项。
感谢看到最后,这把紫砂壶大家会打多少分呢?评论区告诉我吧。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我是砖砖,关注我,一起交流紫砂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