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双璧,青出于蓝。
紫砂作为一门注重传承与开拓的艺术,需要一代代开拓、传承,再开拓、再传承……
在紫砂艺术史上,父亲和儿子都留下响当当名号的不乏其人。父子合力书写紫砂文化,留下一笔笔浓墨重彩。
这5对父子,便是其中代表!
“古拙二时”
——时鹏与时大彬
父:时鹏
时鹏,时大彬之父。明代万历年间匠人,宜兴制作紫砂壶艺师,江苏宜兴人。所制砂壶,以古朴见长。
以制花瓣式紫砂壶最为擅长,风格拙朴。与董翰,赵梁,元畅四人,被誉为“紫砂四名家”。
时鹏 六方瓜形壶
历史上关于时鹏的记载并不多,连生卒年也不详,我们对他除了其子时大彬外,几乎无所知。
时鹏 狮钮瓜棱壶
从目前发现的传器来看,时鹏的壶韵味十足而富有张力,充满了典型的明式风格。
时鹏 三足圈钮壶
比如上图中的三足圈钮壶,构思巧妙,身作苹果式,短颈压盖,秤砣滴钮上饰圈环。
子:时大彬
时大彬,生于明万历年间,殁于清康熙初年。时大彬制壶技艺全面,在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设计以及署款书法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史书认为,其突出贡献,莫过于把“斩木为模”的制法改为槌片、围圈,把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法相结合,是紫砂工艺的一次大飞跃。
时大彬 圈钮壶
此外,他还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别具情趣。又首创方形、圆形壶式、成为紫砂壶造型的典型壶式。他听从文人的建议,改作大壶为小壶,更适合文人饮茶习惯。还培养了李仲芳、徐友泉等一批徒弟。
时大彬 僧帽壶
时大彬作品流传甚广,有诗曰:“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如今存世者寥寥。
“李四李大”
——李养心与李仲芳
父:李养心
李养心善制小圆壶,因排行四,人称“小圆壶李四老倌”。
李养心之前,紫砂壶是“搭”在陶缸内入窑烧造的,陶缸的釉料常在壶体上留下“釉泪”。
李养心 秋韵紫砂壶
李养心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时代,停止了紫砂壶的粘染釉泪,烧成品清新赏目。
子:李仲芳
《阳羡茗壶系》载:“今世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时人语曰:‘李大瓶,时大名’。”
李仲芳,制壶名手李养心长子,为大彬第一高足,作品文巧精工,技艺俱佳。其父督以敦古,芳尝手一壶示其父曰:“老兄,者个何如?”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
李仲芳 紫砂四方开光壶
父亲李养心主张复古,壶风朴素简洁;儿子李仲芳坚持出新,壶风巧妙多变。父子常称兄道弟,争论激烈。
“大陈小陈”
——陈子畦与陈鸣远
父:陈子畦
陈子畦,明朝天启—康熙年间人,紫砂制壶名家。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陈子畦,访徐最佳,为时所珍。或云即鸣远父。”
陈子畦 十六竹
相传陈子畦就是陈鸣远的父亲,其作品多紫泥,胎薄而工,颇精致,书法有晋唐之风。
子:陈鸣远
陈鸣远,号鹤峰、鹤村,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清康熙年间杰出的紫砂艺人。
陈鸣远 千载杯
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工艺、造型、铭刻、堆塑及配色等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
陈鸣远菱花形壶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品
陈鸣远的紫砂作品,超脱明代几何器形、筋纹器形的局限,以花木蔬果等的自然形态成壶,生动活泼,富于美感,被后世称为“花货”鼻祖。
“邵程父子”
——邵友廷与程寿珍
父:邵友廷
邵友廷,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精工壶艺,成名于大亨后,玉麟前,制鹅蛋、掇球独绝,并传继子程寿珍。所制紫砂壶大多工整、规矩,尤其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
邵友廷制掇球壶
子:程寿珍
程寿珍(1858—1939年),又名陈寿珍,号冰心道人,清咸丰至民国初期的宜兴人,师承其养父邵友庭,擅长制形体简练的壶式。
程寿珍制 掇球壶
程寿珍一生勤劳多产,年过七十尚制作不辍,一生所制紫砂壶不计其数,流传民间甚多。
他制作的掇球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和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头等奖和优秀奖。
“生大大生”
——范生大与范大生
父:范生大
范生大,清同治十三年至民国三十一年间人(1875—1943),所作“四方隐角竹顶壶”,工精细,壶身有陈少亭书刻“扫雪开松径,疏泉过竹林”。
清末民国 范大生制段泥犀灯壶
子:范大生
范大生(1875—1942),范生大之子,字绳武,号承甫,范鼎甫的徒弟,善制合菱、鱼化龙等壶式,造型浑朴有致。
传世作品有合菱、合梅、竹鼓、仿古、瓦当延年等壶,特点是泥色多种,胎壁较薄,均为壶艺珍品,又善制大型紫砂雕塑。
耐人寻味的是,范家三代人在紫砂壶上均用一个“大生”印款数十年,故留下不少的“大生”作品。
清末民国 范大生制紫泥福寿壶
紫砂作为一种手工艺术,历来便重视传承,先辈为后人开路,后人由前人创新,经历一代代传承,才有了如今的艺彩纷呈。
未来,将走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