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西岸有一条河叫蠡河,这一条河,是孕育陶都的母亲河,从上游一路延伸下来,延伸出千年不熄的陶文化。
在蠡河岸边,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与蜀山遥遥相望。这里就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被称作紫砂界的“黄埔军校”、“大师摇篮”。这里见证了当代紫砂发展的兴衰起伏;也见证了一代代紫砂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坚守传承。
新中国成立初期,紫砂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1955年,蜀山陶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并开设了首期“宜兴紫砂工艺学习班”,由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裴石民、蒋蓉七位老艺人担任辅导员,进行技艺传授。
1956年,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被江苏省政府正式任命为技术辅导员。之后,培养了大批紫砂国大师、省大师、省名人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创作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层出不穷。
1958年,蜀山陶业合作社联合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生产户合并,正式成立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建厂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紫砂厂坚持生产,在曲折和坎坷中谋求发展,在困难中寻找生路,生产了不少受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外客户喜爱的茶具。
1990年以后是紫砂行业的鼎盛时期,先后有几十人的几十件作品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几十件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紫砂厂也获得了不少国家级、省级荣誉。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紫砂厂参观,许多著名专家教授也慕名前来,和紫砂艺人联袂合作,在紫砂厂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她的辉煌凝聚了七大老艺人和广大紫砂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一路风雨兼程,一代人的青春与记忆。现如今的紫砂工艺厂,没有了生产车间,没有了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若干产品陈列室和一间间的个人工作室,不变的依旧是紫砂人的坚守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