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一批工人在安徽芜湖某基建工地地底七、八公尺深处的泥土中,无意中发掘出了一件,没有嘴、没有盖的紫砂壶,消息传开后,热爱紫砂研究的中国美术学院吴光荣教授闻讯赶来,亲自查验测量了这件古色苍苍的残壶。
经过吴教授测量,此残壶高:13.7厘米,口内径8.2厘米,壁厚0.35厘米,容量800毫升。胎呈肝紫色,泥胎掺有点状黄色颗粒,流与盖已残缺,弯曲把,浅圈足。底钤「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十字三行楷款。
笔者向来十分关注「孟臣壶」的研究课题,因此在十余年前,也蒙中国美院吴光荣教授协助,上手仔细观察这件残壶,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出自惠孟臣所主持的陶坊,是响应市场「崇古、仿古」风尚所出品之物,正如吴骞所言:孟臣「善摹仿古器」,这也反映出作坊商品路线的多样性。
此器出土时已是失盖断流的残件,推估原嘴应为三弯长流,壶盖应为盎起的盔形盖或笠帽盖。胎身呈肝紫色,泥料中还掺以段黄熟料,显得苍然古雅,不侈不丽。因练泥技术较原始,烧成后黑色杂质熔点较多,斑斓古雅,龙窑气氛明显,泥颗粒立体,浆面温润内敛,全器古气清溢,甚有明代气息。
身筒成上敛下侈的圆柱形,执壶式弯曲把,圈足较浅。出土时壶底已脱落,壶流与壶盖均已残佚。身筒内壁有布纹痕,应是采用「内模外挡」技法,衬布以利脱坯。身筒中段饰有三道凸弦纹,壶内底部未见推墙刮底。
单就工艺特征来看,此壶带有晚明至清初的朴放气息,就形制来看,此式为高身执壶结构,壶把似人耳,中腹饰有三道弦纹,宛如仕人束带,身形颀长,俊秀优雅。
壶底设浅圈足,底片虽不甚平整,却显得疏朗开阔。壶底钤印「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十字三行阴文楷书,此款因略有刀修痕,乍看之下近似刀刻款,实则为木章钤印。笔者2010年曾为文〈惠孟臣初考——从一批纪年干支款紫砂孟臣壶探讨惠孟臣及其作坊〉见刊《荆溪朱泥》,探讨过此枚印款。
笔者详细考证过包括此件芜湖出土「壬辰仲秋」孟臣壶在内的一批紫砂壶,认为它们应该是明末清初「惠孟臣」陶坊的出品,此枚「壬辰仲秋荆溪惠孟臣制」木章的上限为顺治九年,再考虑木印可能传用数十年,因此下限当不出康熙前期。
清人徐康《前尘梦影录》说杨彭年「一门眷属并工此技」,惠孟臣家族或亦作如是观!
_______
主要参考书目
吴光荣,〈孟臣壶与惠孟臣〉《天地方圆》第十八期,页67,台北,浩东有限公司,1997
黄健亮,〈孟臣壶在清代工夫茶区的地位考述〉,《砂壶汇赏》,香港,王朝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黄健亮,〈惠孟臣初考——从一批纪年干支款紫砂孟臣壶探讨惠孟臣及其作坊〉,《荆溪朱泥》,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