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的秋季拍卖正陆续展开,笔者将择要为各位导览,走进库房,抢先尽揽紫砂之美。
今次,引领各位来中国嘉德,藉由独家的inside照片,重点预览几件工艺精妙的紫砂拍品。提醒想亲自上手细览的壶友,请把握11月9日展开的预展,亲临现场鉴赏感受名陶魅力!!
清早期 《紫砂绞胎布袋和尚塑像》
清早期 《紫砂绞胎布袋和尚塑像》
布袋和尚塑像,袒肩露腹,倚着布袋踞坐,开怀畅笑。面部表情刻划细腻,口微张,舌微露,牙齿密如编贝。布袋和尚像为白泥胎,紫砂绞泥缀饰袈裟,器表施牙白釉,釉表有网状细开片,叩之声松脆。像内中空,平底无釉,底心有一透气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制白泥布袋和尚”,为明代陶艺美术大师时大彬所制,无绞泥缀饰,造型、材质、技法与本器如出一辙。
清早期 《紫砂绞胎布袋和尚塑像》
绞泥 亦称绞胎,搅胎。宜兴紫砂陶艺,传统的装饰技法之一。是用两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绞合,形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艺术效果。绞泥技法,在唐代已有相当成熟的作品出现。
布袋和尚 又称弥勒菩萨。五代时曾托化浙江省奉化县,绰号布袋和尚,生得大肚皮,大耳朵,手携布袋,逢人便丐,所化一切皆在布袋内。尝偈语:行也空空。坐也空空。放下布袋。何等自在。一般造型多做笑口常开状,故深受民间喜爱。
清雍正 《紫泥彩绘花鸟图笠帽大壶》
此壶泥质细润,色泽深褐,雄浑壮硕,气度不凡。高身壶体折肩平顺,圆转周正,笠帽形壶盖板沿宽厚,与高颈壶口密合,壶流粗壮上翘,流口宽大,壶把扣于壶身,制作工艺精湛,整器有雍正时风。
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时开始注重器表装饰。其装饰手段也表现出千姿百态,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孔、包漆、包锡、磨光等,层出不穷,因器思变,可说是集各种工艺之大成。值得注意的是,据目前传世品看来,一般加彩大壶,多失之粗率艳丽,极少有如此笠帽壶,器形雍容华贵,画意清新高雅,精细度也与官窑水平相近,品位极高。
此壶局部还残留描金的痕迹,描金装饰基本只见于宫廷紫砂器皿上,此壶高雅脱俗,应属于宫廷指定烧造的皇室用器。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曾一度在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享有御用官窑的同等待遇,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所不能相比的。
清康熙 《紫泥铺首衔环酒杯》一对
紫泥掺细沙,颗粒隐现,灿若繁星。此对杯似铃铛,泥胎厚薄均匀,直口微敛,圆腹弧壁,底承圈足起线,杯底中间微凸,杯口沿下一深轧道,回纹与卷纹压饰一周,等距规整。
清康熙 《紫泥铺首衔环酒杯》一对
器物两侧作铺首衔环,形态高古罕见,纹理清晰,线条挺拔,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清康熙 陈鸣远制天鸡壶”铺首的风格与工艺,以及泥料和窑烧基本一致,或为当时成套之器。全器形态饱满,渗透青铜遗韵,静穆中透出几分灵巧,与玲珑雅致。
参阅:《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第157页,图,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年1月。
参阅:《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第160页,图77,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1991年10月。
参阅:《历代紫砂瑰宝》第21页,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5年6月17日。
参阅:《南通博物苑藏品选》第70-75页,图33,故宫出版社,2015年11月。
清晚期 《紫砂磨光神灯提梁壶》
此壶高颈微撇口,鼓腹束腰内双圈,高足圈线分两层,三弯流,软提耳饰以如意纹,连接壶肩弦纹,壶盖圆鼓,钮滴饱满。如意形白铜提梁蜿蜒灵巧,制作精致,盖沿、口沿、圈足、钮滴皆饰以白铜包镶,加之壶身水磨工艺极致,光可鉴人,蕴涵了异域与中国艺术风格,表现出高雅富丽的气派。
清晚期 《紫砂磨光神灯提梁壶》
清末民国期间,国力赢弱,经济衰微,适逢海外商贾订制大批紫砂器。在经济困境下,紫砂行业极为重视来自海外的订单,各商号作坊因而网罗一批紫砂名匠参与制作,如:蒋贞祥、俞国良、程寿珍、王寅春等,由于制器工艺水平极为精良,引起外商争相收购,视为至宝。紫砂壶销泰以后,受到暹罗皇室的垂青,尤其是泰王拉玛五世常以制作精良的紫砂器,馈赠予各大佛寺与有功之臣。
主要参考书目
《宜兴茶具-中国雅趣品录》,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1990
《历代紫砂瑰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5
《紫砂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文荟菁英》,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
《紫砂古调》,静观堂出版,2013
《南通博物苑藏品选》,故宫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