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初,相当于明代万历时期,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专门开展对华贸易,紫砂是与螺钿、竹雕、景德镇瓷器齐名的工艺品,自然引起欧洲市场的注意。
输往欧洲的紫砂器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品
西方学者乐宾纳(Donald Rabiner)在1990年撰写的〈Yixing and the West宜兴陶艺西渐〉文章中认为,促成宜兴陶器输入欧洲的主要原因,应是「各国的东印度公司把大量茶叶运往欧洲而促成」。就这样,宜兴壶以茶叶为载体,以「中国热」为推力,随着世界经济的流动,中西文明的激荡,宜兴壶真正走出了中国,搭此潮流进入欧洲市场,留下深远影响。
据中国著名学者陈万里1963年发表的论文〈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指出,依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数据显示,单是该公司1602成立至1682年的八十年间,荷兰商船运往欧洲的中国瓷器就高达1600多万件。
相较于如此巨量的瓷器贸易,输往欧洲的紫砂器显得十分稀少,德国德勒斯登博物馆埃娃.施特勒伯(Eva Ströber)认为,紫砂器「从未大批量出口,在东印度公司的货运清单中记述寥寥。大部分运往西方的珍贵宜兴紫砂是私人贸易的货品。」
输往欧洲的紫砂器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品
输往欧洲的紫砂器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紫砂器往往被妥善地保存在上流社会阶层中,例如一张摄于1935年的德国伐柏利特城堡(Favorite Castle)十七世纪藏品陈列室照片中,就可以看到十余件宜兴陶器被陈列在最明显的位置。
德国伐柏利特城堡(Favorite Castle)藏品陈列室
欧洲贵族自十六世纪开始不惜巨资建造宫殿,并建置专用房间,用以陈列东方艺术收藏,既供炫耀财富,亦可营造文化品味。事实上,这种「中国房间」( cabinets chinois)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具体呈现,贵族们藉此展现自身对经济、艺术、文化的重视,以便巩固在权贵间的地位。
输往欧洲的紫砂器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品
输往欧洲的紫砂器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品
许多贴花紫砂壶都没有使用痕迹,有些则是硕大厚实,已脱离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显然和其他高档瓷器一样,都是作为炫耀摆饰之用。这也说明了,为何这些紫砂器外表总是饰满繁复华丽的中国图案的原因。
输往欧洲的紫砂器 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藏品
主要参考书目_____
荷兰国立艺术收藏院,《东方瓷艺与荷兰德尔夫特陶瓷》,香港艺术馆,1984
香港艺术馆,《宜兴陶艺—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香港市政局,1990
黄健亮,〈明清紫砂初探〉,《古壶之美》,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
黄健亮,〈茶文化视野下的宜兴贸易壶〉,《2007中国紫砂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故宫博物院,2007
黄健亮,〈十七、十八世纪外销欧洲紫砂壶的风格与特征〉《紫玉暗香—2008•南京博物院紫砂研讨会论文集》,江苏文艺,2008
黄健亮,〈早期外销紫砂壶的折枝梅纹初探〉,《紫砂意象—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1
黄健亮,《古壶之美‧卷七》,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