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范吉刚刚从厦门茶博会回到宜兴,在素有的沉稳持重中又多出了几分神采飞扬,想必这次展览会依旧有不小的收获。
在那场博览会上,范吉和他所负责的「范家壶庄」展位,是客人也是主人。
二十多年来,「范家壶庄」作为紫砂行业一块响亮的活招牌是国内外茶博会、陶瓷、紫砂博览会的常客。而近几年,「范家壶庄」对外推广的重担交到了范吉的手上,他不仅要对接各种展会,还肩负着召集、设计、现场调度的主要任务。
做过展会的人都知道,参加一场展会,方方面面的协调和安排,作为主负责的人通常是要被累的脱掉一层皮的。
但在范吉眼中,“比以前好多了”。“我是从小眼看着舅舅100来平的工作室只有十几位老师(做壶),到现在「范家壶庄」数百人的规模和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我知道一步步有多不容易”。
他还记得在学校读书时候,有一次跟着舅舅(范伟群)到上海跟壶友见面,晚上回来坐票没有了,“那时候也没什么动车,就是绿皮火车,一张报纸垫一垫,我们两就坐在车厢中间连接的那个地方,跟着火车哐次哐次摇晃着,辗转回到了宜兴”。
“还一次是08年,舅舅的'扬帆壶'被定为了青岛“帆船之都”徽标,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时馈赠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和贵宾,当时有个发布会,我们乘坐卧铺大巴车到当地,卧铺又小又矮根本翻不了身,每位参会的老师都随身带着几把壶也不敢睡沉,那种痛苦又自豪的经历也让我终身难忘”。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范吉进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时,相比同龄人,他的人生经历便更显珍贵。
因为从小跟着母亲做壶,他有着很深的实践基础;跟着舅舅接触国内外壶友,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广博的见闻。于是,在校期间,他得到了中国一级书画家史国富教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蒋雍君等名师亲授。加上对知识的求知若渴,他的理论和审美功力越发优秀,摄影、素描等专业课程也都以优秀的成绩在年级中名列前茅,毕业作品更是获得了当年最好的成绩——优秀奖。
在校期间的2006年,他制作的《梅花壶》荣获中国无锡国际工艺设计博览会一等奖。
一刻不停,像陀螺一样飞速成长。当他毕业后再度回到宜兴,得到了范伟群大师和范泽锋大师的指导,感受又明显不同。
范吉作品之《四方隐角竹鼎》
这一次,「大生壶」不再是一把把紫砂壶,他能从中感受到时代的烙印、祖辈们的深厚技法和制作理念,他仿佛能看到当年这些壶走到国际博览会上是如何的惊才绝艳、令人叹服。每一把壶都是一个故事,重启了历史之门,也深深启迪着他的思路,一扇艺术之门为他开启。
一把接一把的临摹,他完全将自己沉了进去。此间,他所制的《锦上添花》、《鼎盛》等壶屡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但在范吉心中,这些甚至不是他的中期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紫砂艺人”,设计并制作出有灵魂的紫砂壶才是。
厚积薄发必将一鸣惊人,就这样,沉淀了9年,终于在2016年,由他本人设计、母亲指导制作的《思源》壶面世,一举获得了金奖,对于范吉来说,更重要的是“母亲和舅舅都对这把壶很满意”。
范吉作品之《京宏》
自此之后,范吉对于设计越发得心应手,他的工作室常常到凌晨2、3点还亮着灯。
在工作室中,他将作品分成了三类:一类是在经典器型之上增加一些自己的设计元素,诸如《石瓢》、《仿古》之类偏实用器;一类是范家代表作,老一辈流传下来,再根据时代特征做一些创新的想法,诸如《四方隐角竹鼎》;还有一类是自己设计的创新款/纪念款,比如《大吉壶》、《京宏》。
我想,这三类作品也正代表了他的人生:范家百年传承、「范家壶庄」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成长于新时代的青年陶艺家的自我,见历史、见当下、见未来。
与此同时,他正在筹划一本跨越百年的范氏作品集,将百年范家历史、传承人物和作品、现当代人物和作品记录在册,“以范氏作序,为当代和后世紫砂艺人呈献经典的范氏风貌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