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嘉德拍卖会,顾景舟制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成交,创下宜兴紫砂器拍卖单价之最。
1232万元成交的顾景舟石瓢壶
2015年,北京东正拍卖会,顾景舟制的另一把大石瓢壶以2800余万的价格成交,再一次刷新了紫砂壶单品的拍卖纪录。
2800余万成交的顾景舟大石瓢
2017年,上海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目前已知唯一刻画山水的子冶石瓢——清溪泛舟图石瓢壶,以345万元的价格成交。
究竟是什么样的紫砂壶,能接二连三的拍出天价?拥有神一般价格的石瓢壶究竟是何来头?
两次改名,方得“石瓢”
石瓢壶,其实是由民间的茶壶演变而来,最早的器型是石铫壶。查阅字典可知:有大口、有柄、有流的烹煮器是“铫”,由此不难看出,石铫壶是金属制成,用来烹煮茶叶的壶。
关于石铫壶,不少古诗中都有体现,如苏轼的《试院煎茶》:“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銚行相随。” 庞树柏的《吴门梁溪纪游杂诗》:“人在四围晴翠里,石銚松火品新泉。”
那么,金属器是如何变成紫砂器的呢?这要归功于北宋大学士苏轼。相传苏轼游历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的居民用一种紫色的砂罐来煮茶,这要煮出来的茶色味俱佳,比铜、铁等金属壶煮出的茶汤好很多倍,于是,苏轼便就地取材,模仿石铫壶的样子,设计了一把既有壶流又有提梁的砂陶壶,并将原型壶的“铫”改为了“䂪”,称其为石䂪壶,这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
而石䂪壶变为石瓢壶,这就要说到现代紫砂巨匠顾景舟先生,他依照原壶梯形壶身、三足壶底的特点进行创新改良,并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只饮一瓢”,将石䂪壶改为石瓢壶,流传至今。
现代石瓢,源自于此
然而对于石瓢壶器型的由来,还有另一个紫砂大师的传说,他就是陈曼生。
制壶大师陈曼生
相传陈曼生在就任溧阳知县时,经常微服简从、漫游于市井之间。有一次,陈曼生在街上遇到一个拿着石器行乞的乞丐,虽然乞丐常见,但是用石器行乞的却并不多见,陈曼生上前与乞丐攀谈,并仔细观察他手中的石器,发现它虽污浊破旧,却形制独特,似瓜非瓜,细看底端,依稀可见“元人邵氏定制瓢器”字样,知是古物,遂掏出纹银买了下来。
将石器带回家中的陈曼生如获至宝,他在石器原有形状的基础上加以修整、改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最终做成了一把初代石瓢壶,并镌刻“不肥而坚 是以永年”的壶茗,流传至今。
曼生壶壶铭
坊间还传言陈曼生的石瓢壶是在其创制井栏壶时,无意中看到采风的水井旁有石制的大瓢供前来淘米洗菜的人用,从中获得灵感,制成石瓢壶。
陈曼生的石瓢壶表现夸张,壶底线粗犷延伸,壶盖和壶钮收缩设置,上下形成强烈的对比,视觉冲击感极强。这也是陈曼生最喜爱的壶型之一,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曼生十八式”中,还有一把提梁石瓢。
关于陈曼生制壶的记载中,并没有发现“石瓢”,只是在一把壶腹镌有铭文的紫砂壶上发现了曼生为此壶的命名:“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生作瓢壶铭。”这就是说,陈曼生创制的壶最初的称谓是“瓢”而非“石瓢”。因此可以断定,石瓢壶确实是顾景舟命名的。
壶中百变,首推石瓢
众所周知,紫砂壶的造型多变无穷,从诞生至今,各类演变壶型不下千万种,但在无数令人眩目的款式中,石瓢壶却以其质朴无华、端庄典雅的形态独占一席之地,从古至今、经久不衰,更是有了“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的说法。
如果对石瓢壶的结构进行拆解,就不难理解此句褒奖的意义了……
壶身
石瓢壶的壶身,简单到可以用两条曲线来概括:一条从上到下,壶口延伸至壶底;另一条从壶把到壶流,掠过壶腹的隆起,刚中有柔。
石瓢壶
而且壶身整体剖面呈规整的三角形,上敛下放,重心下沉,壶腹虽鼓却不虚肥,有肉有骨,和顺有劲。
壶盖
石瓢壶的壶盖一般为平盖,但却不完全水平,而是中间鼓起,四周低下,粗看平整,仔细观察才能看出微微的高低差。
石瓢壶壶盖
同时,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渡呈自上而下的缓坡设计,流畅而不突兀,将一个“压”字极尽展现,用天压地的大气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中的体现也更为舒适。
壶钮
石瓢壶的壶钮为桥形钮,是整把壶的制高点,壶钮虽小巧却给人以“四两拨千斤”的强大蕴含。
石瓢壶壶钮
其跨度、大小都符合整把壶的设计比例。壶钮慢慢向两面延伸,形状也渐渐变宽,与盖的结合处形成三分之二的椭圆形。桥形钮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极大。
平视时不难看出,壶钮也是一个剖面为规整三角形的流畅曲线,在保证整把壶流畅自然的同时,起到了过渡与调和的作用,刚柔并济,将整把壶的韵味展现到极致。
壶流
石瓢壶的壶流为直筒流,由壶身中延伸出来,干净利落且流畅明朗。
石瓢壶壶流
靠近壶嘴的一段为直线,而壶身一段为曲线,这样的设计尽显壶流的动态美,下大上小的喇叭状又是一个剖面三角形的设计,与壶身、壶钮相辅相成,极富美感。
壶把
与壶流完美对称的壶把从壶身中缓缓延出,在与壶流遥相呼应的同时拥有壶流一般的动态美。
石瓢壶壶把
依壶身而立的壶把不突兀、不张扬,温和婉约,同样采用的三角形与其他元素呼应,既有很强的实用性,也颇具观赏意味。
壶底
石瓢壶的底部设置三足,状如围棋子的设计干净利落,其位置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再次与其他元素呼应,整体也更为统一。
石瓢壶壶底
如此设置的壶底还更具稳定性,随手一摆,稳稳当当,略微撑起的壶身更显神气活现。
名家之作,把把精妙
石瓢壶器型简单质朴,也正是如此备受制壶艺人青睐,从诞生至今,无数的制壶者加入自己的风格与领悟,每一种变化,都独具美感……
曼生石瓢
作为石瓢壶器型的创制者,陈曼生的石瓢壶讲究的是丰腴饱满,但骨子有要有张力。
曼生石瓢
同时,陈曼生还在石瓢壶上寄托了作为文人的处世之道,除了将支取不迂的性格注入壶体,还在壶铭上大做文章“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皆是陈曼生自己的生活见解。
陈曼生制提梁石瓢
陈曼生除了传统的石瓢壶外,还将提梁的元素加入其中,制得提梁石瓢,硬朗的紫砂制提梁配上刚柔并济的壶身,再镌以潇洒简致的壶铭,传世之作由此诞生。
陈曼生铭紫砂石铫式提梁壶
子治石瓢
子冶石瓢是石瓢壶中的经典名品,是瞿应绍与杨彭年首创。
子冶石瓢
子治石瓢变曼生石瓢的虚盖为平盖,整体线条利落,有棱有角,壶身梯形明显且清瘦,底部与腹部线条平滑流畅,壶口较小,秀气十足、亭亭玉立。
刻竹款子冶石瓢
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壶身呈椭圆形,上窄下宽,颇具备分寸感。
景舟石瓢
壶身丰满,虽型制为几何型,但每根线条饱含了柔润,景舟石瓢充分了展出了线条的软而韧度。
顾景舟制绿泥石瓢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是顾景舟高徒徐汉棠所制作的一款石瓢壶。
汉棠石瓢
汉棠石瓢继承了顾景舟大师石瓢壶刚劲、挺直的等腰三角形骨架,且更加强调每个点上都有力度,整体刚劲果敢,充满硬朗的韵味。
心舟石瓢
心舟石瓢是清道光至同治年间制壶名手何心舟所创制。
心舟石瓢
与曼生石瓢和子冶石瓢不同,心舟石瓢却从设计、制作到书画篆刻一气呵成。整体造型无锐利之处,却丝毫不显臃肿,弧线流畅自然,整器沉稳大方。
心舟石瓢
石瓢壶诞生以来一直被无数爱壶制壶者青睐,是紫砂壶型经典中的经典。
历经百年传承,却始终保有陈曼生初创时“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的精髓。在悠久的传承与发展中,石瓢壶的生机、气韵、神态、筋骨被诠释了无数次,也正是这样的诠释与解读,将其由内而外散发的美感经久不衰。
而石瓢壶,也成为“十大经典壶型”中当之无愧的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