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造型万千,泥色多变,深深吸引着世人。而心思巧密、技术精湛的艺师们,除了在泥色、造型、作工全心钻研外,也在壶身装饰上花费了不少心思,期能藉由各种技法与手段来增加其美感与艺术价值。砂壶的装饰以陶刻为主流,这项由清人陈曼生所带动的风潮,集诗、书、画、文学、金石篆刻艺术为一体,对于后世起了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尚有雕、塑、捏、贴、绞、堆、绘、嵌、釉、漆、包等手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今天我们先来欣赏紫砂壶的彩釉艺术。
釉彩砂壶的流行是在清代雍正年间,到乾隆时大为鼎盛,此一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的没落,美术工艺品注重工巧妍丽,着重华彩与浓厚的装饰性,在装饰花纹上也反映了繁琐的倾向。所以传世的作品多见以珐琅彩锦地开光,全器满彩且讲究彩绘对仗,左右乎应。到了乾隆末期,满彩渐渐变为点彩,画工也由细致转为粗放,慢慢失却工整华丽的风格。
乾隆年间则另外从珐琅彩中衍生出「粉彩」,其色阶繁多,温润柔和,直可与景瓷媲美。嘉庆,道光年间另出现一种蓝釉为底,白釉作画法或绘画线条,夹杂其他颜色作为装饰的作品,是谓「蓝白釉」,其颜色较为深邃者,则年代较早,约在乾隆末期间。道光到民国期间,则流行「点彩」,这是一种壶身不先打底色,直接以色料绘上的作法。
施釉加彩的技法,虽然紫砂历史写下亮丽多彩的一页,然而它也随着大清帝国的衰败而由绚丽归于平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其掩蔽了紫砂质朴素净的本性。易言之,紫砂彩釉装饰,虽然增进了装饰效果,却也掩盖破坏了紫砂特有的材质美,对于使用者而言,灿烂多彩终究不如典雅古朴耐人寻味。清.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近时宜兴砂壶覆加饶州之鎏(釉),光彩照人,却失本来面目。」或许这段话正可为彩釉壶的没落作为脚注吧!
清 王南林款绿釉紫砂古莲子壶
底款:王南林制
此器除壶底外,满施湖绿色彩釉,另以深绿色釉勾边,间饰朵朵红莲,形成一幅富丽堂皇的缠枝莲纹。
壶底钤有「王南林制」四字阳文篆印。王南林,清乾隆间宜兴制壶名工,生卒无考。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南林,乾隆时人,所制饶釉宜壶,每绘粉彩花鸟。净身饶釉,宜壶本创于明季,惟粉彩花鸟盛于乾隆朝。南林传器,有『王南林制』篆字方印。」
吴山《宜兴紫砂辞典》:「清代乾隆七年,宜兴紫砂名师王南林、杨友兰等,奉旨制作紫砂壶,进献清廷。」宜兴紫砂茗壶被定为贡品,自明代始。据清代皇室文献载︰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月五日︰「苏州织造……送到……宜兴壶四件。」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尚珍藏有乾隆时期定制的宜兴造各式贡壶,有炉钧、泥绘、印花、贴花、刻画、描金、浮雕和抛光等各类加工技法,制作工整、严谨,富丽,纹饰细密繁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