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是如何进入紫砂行业的?答:家庭的传承让我进入了这一行。
从小在母亲泥凳边上玩耍长大。记得小时候的夏天,母亲总是在泥凳下放着瓮头,脚放在瓮里,听母亲说这样子蚊子就叮不到了,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时侯是真苦。小时候跟着父母去送生坯,父母亲摇着船,我有时候也会在船舱里帮推橹绳,觉得挺好玩,可以跟大人出去玩了。也是在那么小的时候,我在心里就种下了一个念头,长大以后,我也要做壶。
等学校毕业后,我跟母亲说,“我要学做壶”,母亲说家里这么多田地,农闲时学好吗?其实农闲也是很多事情的,为了我能学壶,所有的事情母亲说她可以做。因为家里当时种着12亩田,还有很多地,两个姐姐嫁人了,哥哥又常年在外跑业务,就父亲带着儿媳妇和我们三个女儿种田,母亲一个人要管所有收割上场的稻子麦子晒干装袋,家里确实缺少劳动力。那时候种的瓜果蔬菜,总是一板车一板车的往外拉,靠着卖瓜果蔬菜的钱,父母养育着我们。
当时我学做壶要开家庭会议的,认为要从最简单的壶做起,我当时跟着母亲学了一点基本功了,觉得要学就要从难的学起,我要学“鱼化龙”。大家觉得给我二个月的学习时间学不会,哥哥还使出了激将法,说,“你要二个月内学的会,我大拇指做戏给你看”。
我当时想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学习机会,一定要拼命学习才行,就应下了。为了早日学会,那时候每天7点做到晚上12点,由于久坐身体发虚,脚上一摁一个坑。就这样,2个月后,我的鱼化龙就做得比较得心应手了。家里人也都认可了我在紫砂这一道上确实还是有点小天赋的。
沈锡芬紫砂作品之《鱼化龙》
问:您觉得做壶苦吗?
答:做壶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开始坐到泥凳上的时候,我总是会开个音乐,然而做壶不知不觉中音乐就听不到了,也会常常忘了时间而错过了吃饭,所以后来二次胃溃疡。现在家人都知道我工作起来就息不下来,都很重视我的作息规律了。我是不做壶就觉得很空虚,做壶就觉得很充实。
之前说家里有很多田地,父亲种瓜果蔬菜,因为农闲母亲和嫂子就做坯了,父亲一个人根本来不及卖。我母亲就给我和姐姐安排了任务,早上要先把菜卖掉了才能去上班。那时候的篮子都很大的,两个篮子加起来能装百来斤菜,用扁担挑着担在自行车后面。我和姐姐都瘦,每个人的份量差不多就是二蓝菜的份量,遇到上桥,车子前轮会空,我和姐就伏身在车头上,靠着全身力气压下去,人站起来踩自行车才能过桥。勤劳的父母以身示教,教会我们勤劳务实善良,母亲也把嫂子和几个姐姐都教会了制壶,父母的生活状态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我是特别珍惜做壶的机会,不管有多累,只要能让我坐在泥凳上认认真真做壶,那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问:听很多人说您当年是陶瓷城上下班最晚的人?
答:(笑)说到这事,我记起来一件事还蛮好玩的。有次,陶瓷城一个保安大哥来我工作室跟我讲,别人都说陶瓷城有个傻瓜,每天做壶灯火通明。我值夜班一点多回家灯也亮着,早上八点去上班灯还亮着。我问他,你说的是哪位啊?对方笑着说,就是你呀。我们大家哈哈大笑。
那个时候,很多制壶的艺人都能吃苦熬夜。我一方面是喜欢,另一方也是想着能多做就能为家里多改善一点。记得有一次感冒发烧早饭和中饭都吃不下,骑着自行车去买泥料,正好碰上下大雨,有点干呕,路边一个卖梨的,买了几个梨,在下着大雨的路边就地吃了一个有了力气,回去就继续干活。年轻的时候感冒是从来不需要休息的,哪怕是发烧。回想着年轻时候,真的是无限精力,我和先生每天到晚上2、3点钟才睡觉,早上8点钟就又开始做壶了,晚上累的厉害了,冲澡都站不住了,就蹲在浴缸里冲下水,只要一觉睡过来,力气就又回来了。直到去年有一次生病做了手术,才有点后悔,以前太不爱惜身体了,以前家人说我不能这么拼命,我是不听的,没有一个人能劝动我早点休息,手术后开始听家人的话了作息规律了。
而这一路走来,我的为人处事、技艺技法等方面真的要多谢师父——徐安碧大师,他不仅教会了我陶瓷、设计、篆刻等技艺,对我的为人处事也有很大的影响,他经常讲,“要低调做人”、“吃亏是福”。做壶的时候,枯燥了累了,我与先生两人相互扶持互相鼓励时,说的很经典的话,“想想师父,他还在工作”。现在师父已经接近70岁的高龄了,还是每天写字、画画、刻字。还有任淦庭弟子高级工艺美术师邵新大师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治培大师等,可以说一路走来,没有这几位师父的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沈锡芬紫砂作品之《望春花》
问:《鱼化龙》在我心目中是一把很神奇的紫砂壶,它是怎么能做到龙舌能动的?您的代表作之一恰好也有这把壶,无论线条、雕工、堆塑还是整个器韵都非常优秀,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答:鱼化龙,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圆器、筋囊器,它壶身的纹路勾勒非常复杂,同时又将塑器的技法涵盖其中,一把好的鱼化龙完品应当具有很好的气韵,无论是壶身波纹还是龙头、鱼形都应该是精巧绝伦的。所谓“雨夜观潮碧浪起,碧海波涛鱼化龙”,形、神、韵,应当是俱全的。
但其制作过程极为繁琐,就仅仅是龙舌一项,都非常费功夫。我通常会先做舌头,十几二十个,后面还有个反弯钩。而且这个舌头不能暴晒,要阴干,然后选取其中没有变形的用于制作龙头部分。龙头做好,晾干,然后再做盖子。紫砂泥神奇就在于,它从湿到干有大概10%的收缩率,掌握好这个,那么龙头不会掉出来也不会翻身,盖子也是很饱满的状态,舌头也能灵动自如。
在我看来啊,鱼化龙,是一把值得做一辈子的壶。
现在回头去看我学徒时候的鱼化龙,我母亲就严格要求我说,“丫头,口盖要做到严丝合缝,头发丝都镶不进”。再后来就开始追求器型中的神韵。慢慢的,无论点、线、面还是精、气、神,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很多行家说,我的作品有北方的大气也有南方的秀气。而一把紫砂壶所展现的精、气、神、韵折射的是制壶人的生活情趣、人生阅历与鲜明的创作个性,也让玩壶人在饮茶把玩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的精髓和制壶艺人的思想。
我的紫砂生涯因鱼化龙而始,也为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像当年在紫砂厂工作,我制作的鱼化龙考了一等奖,因此破格转为了正式员工。四十多来,我做过了各式鱼化龙,扁的、高的、圆的,制式的,自己原创直流的,但直到今天,我觉得,每次制作依然有不同的体悟。
沈锡芬紫砂作品之《合欢》
问:您是一直在收徒的,包括您的女儿在内,您想要传承什么?
答:首先是吃苦耐劳的品质。没有这样的品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很难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我收徒,对于品行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其次是低调做人、终身学习的习惯。我的人生路途上,因为喜欢造型设计而专门去读了工艺美术的大专本科、去清华美院进修,这些年,从未因为任何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停滞学习的脚步。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对自己和徒弟们最基本的要求。
贴花方面的技艺,我已经传承给女儿了。她在这方面非常有天分,她贴塑的叶片有肉感、也有灵动飘逸的风骨。光素器也教会她了,接下来重点教筋纹器和鱼化龙,这个必须传承好。
问:那么,对于未来,您在作品上有更多的想法吗?
答:对于筋纹器和鱼化龙,我想要做的更加精到。就像我之前所讲的,每个阶段,制作鱼化龙都有不同的感悟,我希望未来还能继续收获感悟,制作更多带有我个人特色的作品。
沈锡芬
艺名:柳钧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江苏轻工“十大工匠江苏省技能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陶都宜兴制壶名人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无锡市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无锡市五一巾帼标兵高级茶艺师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西安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特聘手工艺专家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无锡开放大学客座教授中国陶都陶瓷城同业商会副会长中央民盟美院宜兴分院副院长宜兴市古陶埙文化艺术协会副会长二O一四年六月受邀在《中央电视台——CCTV3综艺盛典·谁不忆江南》节目中现场表演制壶,二O一六年六月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二O一七年被宜兴市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巾帼致富能手”,二O一七年创作的福满金砖套壶在第九届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作为礼品赠与各国元首夫人,二O一九年被丁蜀镇妇女联合会授予“五好文明家庭工作室”。二O一九年十二月被无锡市人才工作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无锡市沈锡芬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师从全国十大杰出能工巧匠,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徐安碧。又先后师从任淦庭弟子高级工艺美术师邵新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治培。四十多年的制壶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制作功底,作品造型别致、选料考究、艺精工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勉励,诸多作品荣获业内金奖,并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紫砂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厦门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永久收藏。曾多次应邀前往英国、美国、迪拜、埃及等国家陶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