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糟清名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清”名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底槽青,众所周知,是紫泥里最好的一款泥料,也是最受喜欢的泥料。那什么是底槽青呢?
以前,紫泥称为青泥,而紫泥又深埋于山腹之中,先辈挖矿,按位置高低分:头槽、中槽、底槽。底槽青,顾名思义,处于紫泥矿层最底部,紫泥以前又俗称青泥,所以取名“底槽青”。也有人喊为“底槽清”,这种说法指的是底槽的清水泥。两种说法都可以。
而底槽青的矿石,外观呈紫红色,紫中泛红,质地坚硬,分布着浅绿色“鸡眼”,那是本山绿泥的颗粒,与紫泥共生存在,称为底槽青标志性特征。
那底槽青泥料,好在哪?有何值得追求?
颜色,颜色古朴庄重,沉稳,有老味,不会浮夸。而很大一部分人说,底槽青烧出来是猪肝色,其实不正确的,由于温度不同,颜色上由红到深,随着温度的变化,渐向棕红、猪肝色、暗紫色 变化。其中的细小金黄色颗粒,就是绿泥颗粒,紫玉金砂,金砂隐现。
砂性足,底槽青砂质感强,砂与砂之间间隙多,透气性好,有利于发茶,泡养之后,温润光和,古朴典雅,更显紫砂古朴风韵。
质地坚硬,密度大,做出来的紫砂壶,具有更好的强度,更加耐用。
底槽清紫砂壶,其成品质感纯朴自然、沉稳大度、温润内敛,泡养变化很快,深受资深壶友茶客宠爱;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其颜色光泽随光线强弱不同欣赏角度而有所变化,颜色光泽的变化让人心情愉悦,泡养后更是温润喜人;这也是纯正底槽清泥料制作的壶比很多泥料制作的壶要贵的原因之一。
底槽青料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底槽青在矿料的时候会有若干白色的斑点或者斑块,这些白色的东西是石英等矿物质团聚物显现,俗称“鸡眼”。底槽清实际上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出窑后有明显的特征,会在紫砂壶表面隐现一些白色星点。
底槽清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
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此泥功不可没,
窑温约1180度C,收缩比:约12%。
冲茗: 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适合泡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
(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
红茶,绿茶等。
…………………………………………………………………………………………
紫泥属泥质粉砂岩,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矿区,一般产于甲泥矿层的中、上部位,质地比较均匀,以多种夹层的形式存在。矿层呈“薄层状”、“透镜状”等形态,泥层厚度一般在数十厘米到1米左右,有的仅数厘米,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
紫泥古时也称“青泥”,是制作各种紫砂器最主要的原料,也是历史作品中最常见的泥料品种。
紫泥原料可塑性好,泥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小,具有优良的工艺性能。紫泥矿料的种类很多,根据开采矿区及矿层的区别,具有多种不同的外观特征及烧成效果。
底槽青
底槽青是紫泥类中比较纯正的品种,含矿量较少。因开采时通常处于紫泥泥层底部位置,故称底槽青。
根据泥层深浅,底槽青有老、嫩之分。矿料越老白色云母碎片含量相对越多,青绿色的豆斑状(俗称“鸡眼”、“猫眼”)会随之越小,越少。矿料越老,沙性越重,成型时也越酥。相对的耐火度也越高,收缩率也越小。根据开采矿区、泥层的区别,底槽青矿料的外观质地及烧成后的胎质色泽效果等也不尽相同。
四号矿井底槽清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上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3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细梨皮状,砂质细密油润,色泽纯正、沉稳。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片块状,比较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青绿色豆斑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4.5%左右。
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微梨皮状,质地坚结,砂质细密光润,色泽纯正、沉稳。
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略呈粗砂状。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3.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颗粒质感较好,砂质温润,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五号矿井底槽青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通常较大的豆斑状边缘会带有较小的前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3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粗梨皮状,表面颗粒密布凸起,色泽效果十分丰富。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片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青绿色豆斑状,表面有锈片状。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梨皮状,砂质温润细腻,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矿料外观呈深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略呈粗砂状。熟泥可塑性略差,成型时较酥,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0〜1240℃左右,收缩率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表面略显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相对较多,外观色泽纯度略差。
台西矿区底槽青
产于台西村露天矿。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比较坚硬,含有一定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青绿色的豆斑状。熟泥可塑性一般,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一定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990〜1230℃左右,收缩率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呈微梨皮状,砂质细密均匀,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矿料外观呈浅紫褐色致密块状,易碎略坚硬,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多、较大的淡青绿色豆斑状,表面有锈色。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180〜1220℃左右,收缩率5.5%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坚结细密,呈细梨皮状,但外观色调略显单一。经一定的高温呈微暗青绿色调。
矿料外观呈紫褐色致密块状,质坚如石,含有较多的白色云母碎片,矿料上有较小、较少的青绿色豆斑状,断面呈粗砂状。熟泥可塑性较差,成型时易酥开、断裂,制作时沙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一般烧成1200〜1240℃左右,收缩率为4%左右。烧成后呈紫红色调,胎质杂质相对略多,表面比较干涩,存留的白色云母碎片也较多,外观色泽纯度略差。
凭什么四号井的底槽清最好?
相较于其他矿井,四号井出产的矿料是最为优质的,产量也最多,而随着开采成本过高等诸多因素而封井停采,到05年又正式封矿,更为稀缺,因此市场上的四号井泥料一直广受壶友的追捧。
底槽青本就是紫泥类最为优质的原矿料之一,而四号井底槽青更是特别,其油性更足,色泽偏紫泛青,其上密布青绿色鸡眼,质地纯正。
四号井底槽青,烧成温度跨度大,泥料温域广,正常烧制约1180度左右,高温烧制,经过可经烧约1400多度。
▲4号井底槽青50目约1180度左右
单是四号井底槽青这一种矿料,其烧制温度就非常广,成壶后的胎色也极为丰富,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烧出接近清水泥、紫泥、正常底槽青等颜色,高温烧制时会偏青灰色,极为特别。
上面说的这么多,也是想告诉壶友们,四号井底槽青可以说是紫泥类最为优质的泥料之一,并且非常的稀少,也因此,价格不菲。
光泥料的价格就不菲。
▲4号井底槽青40目煤气窑3号5烧制,约1280-1300度(偏青色)
如今市面上人人开口就是家藏矿料,手里的底槽青开口就是四号井,真的有这么多吗?真的这么便宜吗?这很值得壶友们思考。
好泥好工好壶,都不会便宜。
便宜的四号井底槽青是怎么来的?
那些白菜价只要几百元的四号井底槽青,其实并不是真的,只是托名四号井和底槽青罢了,大多都是拼配调的料。
▲4号井底槽青子冶石瓢
真正的四号井底槽青就是上面说到的,首先其原矿本身密布青绿色鸡眼,在烧成壶之后,胎质表现为细密的金黄色颗粒,星星点点。
▲4号井底槽青子冶石瓢泡养对比图
泥料珍稀,为泥中泥,不可能会是人人都有、都是白菜价,我们能理解有时大家有捡漏的想法,
但是在现今来说,紫砂无捡漏可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