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是笔者半年多以来,在[今日头条]〈黄健亮X紫砂正能量〉发出的第九十篇文章,随着中心读者的累积凝聚,也是应读者要求,未来将陆续和读者谈一些紫砂进阶的课题。本次开始的系列稿〈梅花三弄〉三篇是改写自笔者论文,原题为〈早期外销紫砂壶的折枝梅纹初探〉,(刊于2011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紫砂意象--紫砂艺术学术研讨会》)。文长,酌分三期发表。
〈梅花三弄3-1〉
1627 宜兴窑 友善堂贴花孟臣壶 英国V&A收藏
明末清初 宜兴窑 贴花圆壶 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收藏
一、折枝梅花纹
「折枝」是中国花卉画的一种,以只描画全株植物折下的部分花枝而得名。折枝绘画在唐代中晚期出现,及至宋代已成为常见的构图形式,并被文人画家进一步发扬光大,终而走向程序化,成为花鸟画作的重要门类,许多明清画家如沈周(1427-1509)、徐渭(1521-1593)、恽寿平(1633-1690)等皆有折枝花卉册传世。
清代李方膺(1695-1755)的《梅花》诗反映了这种「以小观大」的审美底韵:「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
陶瓷装饰是另一种形式的绘画,在中国陶瓷器中,折枝纹也是典型纹饰之一,有别于缠枝纹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的组合,折枝纹只描写植物的一部分,更能突显主题,常见的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等。在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器物上,便常见折枝纹饰,元代以降更为流行,既有作为器物视觉主体的主纹饰,亦可作为器物肩部、口沿等的辅纹边饰。
十七世纪是中国陶瓷器外销欧洲最活跃的关键时期,并且对十八世纪欧洲的陶瓷产业发挥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此一时期外销陶瓷的纹饰可以发现,欧洲地区初始产制的陶瓷器,许多都以折枝梅纹作为器身主要或是唯一的装饰,例如荷兰的米尔登(Ary de Milde)、英国的埃勒斯兄弟(the Elers brothers)等。
1670-1700 荷兰Ary de Milde红陶壶 英国V&A收藏
事实上,类似的纹饰也出现在特定时期的德化白瓷,以及早期输欧的宜兴茶壶上面,显然三者之间存在着传摹移写的关系。以下兹以贴花折枝梅纹为中心,略探这段中西陶瓷装饰的文化血缘。
18世纪上 德化窑 贴塑梅花纹茶壶 荷兰Keramiekmuseum Princessehof收藏
二、从时间轴看各地折枝梅纹的传摹
笔者从中西相关着录与欧洲博物馆藏品中,挑选十七、十八世纪期间饰有贴花折枝梅纹的陶瓷器凡六十一件,依产地别,以时间轴排列,整理出表一《贴花折枝梅纹对照图表》。
表一《贴花折枝梅纹对照图表》黄健亮 制表
表2 黄健亮 制表
表3 黄健亮 制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