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很早就有,一路发展,直到宜兴紫砂闻名天下,才奠定了紫砂的正统。几百年间,紫砂浮浮沉沉,名家辈出,精品传世。现今,紫砂壶有哪些之最呢?
最有名的紫砂壶
相传供春壶是明代正德年间,一个叫供春的人制作的。传说他姓龚,名供春。供春是一位官员的书童。供春陪同主人在宜兴金沙寺读书时,寺中的一位老和尚很会做紫砂壶,供春就偷偷地学。后来他用老和尚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泥,仿照金沙寺旁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刻上树瘿上的花纹。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供春壶的发现源于1928年,爱国人士储南强在苏州杂货地摊上偶然发现了一把古拙的紫砂壶,壶把的款识“供春”二字,储向摊主了解该壶的来龙去脉,得知该壶曾由苏州吴大澂家收藏,确系珍品。当初吴大澂得壶时已无壶盖,就请制壶名手黄玉麟重配了一只南瓜的壶盖。后来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见了,认为树瘿壶配南瓜有些不伦不类。储南强又请近代紫砂名手裴石民重新做了一只树瘿壶盖,状如灵芝。在壶盖的周边外缘,刻有宜兴金石书法家潘稚亮的两行隶书铭文:“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树瘿,重为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
出土最早的紫砂壶
1965年南京市博物馆发掘了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一墓葬,墓中出土一把紫砂壶。墓主吴经,为明代司礼太监,从出土的砖刻墓志可知,吴经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表明此壶差不多与供春是同时代的作品,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纪年可查考的我国早期宜兴紫砂茶壶,只是壶的制作者不得而知。
这件提梁壶,通高 17.7厘米,口径7.0厘米。壶身浑圆周正,近底部略收缩,提梁弯曲呈两个倭堕的拱形,后部有一个小系,两头与腹肩相接。壶盖扁平,壶钮呈葫芦状。壶盖与壶腹吻合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盖内安一个“十”字形紫泥筋,使壶盖稳定于壶口上。壶嘴与壶身相接的壶面正方,环绕壶嘴根部,塑贴有四瓣柿蒂纹,壶嘴单孔与壶相连。壶泥色红褐,质地比较粗糙。
壶身的一侧,还粘着浅土色的斑块做工粗放,可以看出,明早期紫砂壶是实用器,而且和民用缸同烧。紫砂观赏壶是从民间紫砂实用器中分出来的,时间在明晚期左右。这把有确切年代紫砂壶,对研究我国宜兴早期紫砂壶的制作、烧造,以及紫砂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贵的紫砂壶
最贵的紫砂壶是在2015年东正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9200万元成交的松鼠葡萄套组。
1955年,应人民大会堂的定制需求,顾景舟制此套松鼠葡萄茶具,做为对新中国的献礼。作品壶身形制巨大,壶身容积达1400cc,一壶、一糖缸、四杯、四托,共计十头,杯碟成套,更有造型得西制之意的糖缸成为又一大亮点。壶、缸、杯无论造型、装饰风格统一,营造出一个惬意、天然为伴的画面,充满了勃勃生机。品茗之时,欣赏其静中有动,别有一番情趣。此套顾景舟花器巨制不仅形制恢宏,造型饱满,而且是不为多见的顾景舟花货作品,熔多种技法一炉,可谓巧夺天工;十头成套更是难得珍稀,堪称顾景舟制壶中的绝世翘楚。
最大的紫砂壶
这把巨型壶由江苏省巨壶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刘根林制作。1998年,刘根林去景德镇调研时,发现有人制出了一对巨型花瓶,刘根林返回宜兴后先修建了一座高4米、宽2.2米的巨窑。经过多次实践,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紫砂壶高3.5米,直径1.83米,重980公斤,可容水2.76吨,由刘根林带领江苏省宜兴市巨壶堂10余名工匠选用1.5吨紫砂泥、耗时7个月制作完成。据了解,这个紫砂壶拥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大紫砂壶"证书。
最扁紫砂壶
10年10月25日,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展出一把非常小的紫砂壶,,吸引观众纷纷驻足观赏。紫砂壶高19.07毫米、宽119.53毫米容积41.92毫升,由宜兴紫砂艺人秦午南创作的,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上最扁的紫砂壶"。
最小的紫砂壶
宜兴蜀山老街上,紫珏轩主人周珏伟曾制成一个比黄豆还小的紫砂壶,参观者络绎不绝。2009年,他再创制出一个比原先更小的微型壶。与绿豆相差不多大小的微型紫砂壶,确实让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