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春壶
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供春壶
是祖国茶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虽然真假存疑
但是它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
关 于
供春
○
○
供春,又称供龚春、龚春。明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
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据记载,吴颐山未中进士前,就读于宜兴金沙寺,书僮供春看见有僧人以陶缸中的细土澄练,捏筑为壶。
这就是最早的紫砂壶,因壶为供春所制,通称「供春壶」,因有史载,所以供春其人一直被尊为紫砂始祖,其所作之供春壶也极富有传器色彩。
虽然后来吴经提梁壶等壶的发现证实供春壶并非最早的紫砂壶,但供春壶在紫砂壶史上的地位确实不可撼动的。
关 于
供春壶的发现
○
○
民国期间,有一位叫储南强的宜兴人,此人爱好收藏,并且特别珍爱家乡的文物。
1928年的一天,储南强到苏州去游玩,顺便去淘一下宝贝,就来到了一条小街,正闲逛着,突然在地摊上发现了一把壶,灰不溜湫,盖子也没有,一看这货,肯定无人问津。
出于对家乡紫砂文化的热爱,这位储先生拿起壶细细观赏,见壶造型古朴,为赭土黄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结累如疣,指螺纹隐现,壶把下有“供春”二字篆书,壶底有“大明正德八年供春”刻款。
储南强心中大喜,难道这是一把失传久已的供春壶?
储先生定了定神,抑制住内心的狂喜,不动声色,花了一个银元把这把壶买回了家。
关 于
供春壶的护宝
○
○
供春壶再世,不仅引起国内惊叹,也引来了世界上两个掠夺中国宝物最多、也最重视茶文化的国家——英国和日本的关注。
据1934年宜兴《品报》报道,英国皇家博物馆内行识宝,当时曾出价35000英镑重金购买。
但不贪钱财、富有民族大义的储南强只是付之一笑,婉言谢绝。
而抗战期间在中国烧杀抢掠的日寇更是觊觎已久,他们威逼利诱,曾赤裸裸地扬言要以8千元强买。
储南强怕有意外,只得躲进深山,埋伏于山地。抗战胜利后,储南强把它转卖到善卷洞祝英台读书处茶轩地下,直至解放后捐献国家。
关 于
供春壶的真伪
○
○
▲南瓜盖
当时此壶是缺壶盖,为了给壶补盖,他请了宜兴当时著名工手做了一个南瓜盖,后来大家觉得盖型与壶身不匹配,他又请人补做了一个灵芝盖。
▲灵芝盖
为证明此壶的真伪,储先生先后去了此壶的收藏者绍兴的傅家,宜兴的费家,还有吴家,最后得知此壶最早收藏于沈钧和家。
可这壶真的是供春做的真品吗?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首先关于壶的铭刻,此壶壶底刻有“供春”两篆体字,根据历史记载从明代工手时大彬时代(1573——1648)才开始在壶底留工手的名号,而且所题刻的字体是魏碑体,具有很明显的唐代字体风格,篆体不曾见出现,而壶底款是从清代开始以章款的形式留印在壶底,而这些章款基本以篆体为主。供春它既然是鼻祖,他完成此款壶是在1514年前,而壶底留款在1600年之后的事了,所以说他做的供春壶不可能留有篆体字的壶底题款。
第二点:壶的容量不符合历史,因为供春是用手捏,茶勺在壶肚里挖和压做出供春壶,根据工具和手的大小,他做的供春壶容量最少也要超过600毫升,不可能是历史博物馆里如此精巧的小容量壶。
第三点:壶的泥料不符合历史,根据历史的记录和逻辑推理,当初金山寺僧人就是取此矿分化之土手工捏制钵,那时还没有对泥矿进行系统碾磨和分离,那此供春壶的泥料一定很粗,不可能如此细腻,就是到了时大彬时代他做的壶泥料目数还很粗,这点有关历史文献和时大彬存世的现壶完全可以得到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