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紫砂正式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的时期,尤其在嘉靖至万历年间,紫砂从日用品陶器中独立出来,讲究规正精巧,名家名壶深受文人仕宦的赏识,入宫廷、出海外,奠定了宜兴作为紫砂之都的基础。紫砂陶品种繁多,紫砂茶壶尤以其独有的实用性与艺术鉴赏性相统一的特性,成为传世精品。
"紫砂壶的鼻祖"——供春,是第一位做紫砂壶出名的人,供春,又称龚春(约1506~1566),明正德嘉靖年间人。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在金沙寺读书时,供春随之给役,空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搏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周高起说供春仿寺中老僧造壶,而吴梅鼎则说供春“见土人以泥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也”。
供春原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壶把下有“供春”二字。供春在紫砂艺术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赞之曰:“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供春壶
供春之后,紫砂壶名手出现了“名壶四大家”,皆嘉靖到隆庆年间(1522—1572)制壶高手。
即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
赵梁,亦名赵良,多提梁式;
袁锡(一名元锡、元畅);
时朋(一作时鹏)。
记载中说董翰的壶文巧,其他三家的壶则多古拙,四家壶至今十分鲜见。
时鹏,水仙花六方壶,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董翰,赵梁壶
赵梁,竹节提梁壶
和“四名家”同时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李茂林首创匣钵套装壶入窑,烧成后壶色光润,无裸胎露烧所产生的瑕疵。这一烧制方法沿传至今。
李茂林,菊花八瓣壶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早期的紫砂壶是供煮水之用,做工粗糙,变化很少,形制仅有高颈、矮颈、提梁和六方长颈等,那时的紫砂壶、把、嘴、身采用铆接法,与明中后期流行泡茶用的紫砂壶差别较大。
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以时大彬为代表,所制茗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之楷模。揣摩大彬壶及明代民间的传器,可以看到时大彬对紫砂壶制作方法进行了极大的改进。最大的改进是用泥条镶接拍打凭空成型。
紫砂艺术发展到此阶段,遂真正形成宜兴陶瓷业中独树一帜的技术体系。这其中也有着时大彬以前的父辈们(包括时鹏、董翰、赵梁、元畅四大家在内)的共同实践经验,但时大彬是集大成者,经他的总结力行,成功地创制了紫砂常规上的专门基础技法。
时大彬《六方壶》,现藏扬州博物馆
李仲芳《觚稜壶》,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徐友泉《仿古盉形三足壶》
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
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江苏宜兴人。书法绝类褚遂良。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亦大彬後一名手也。铭刻和笔法极似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在我国南方声誉很大。在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署款铭刻开始盛行,出现了代镌铭款的文人刻家。
惠孟臣《孟臣壶》 , 静悟堂藏
万元历时名工还有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佰夸、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俊溪、陈仲美、沈君用、陈君、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陈子畦、徐次京、葭轩和郑子候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各有绝技!
艺人陈仲美将瓷雕技术融入陶艺,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制壶最多的三位名家之一,所制花货令人耳目一新。他最早将款和印章并施于壶底,开创了壶史先例。
陈仲美《束竹柴圆壶》
陈用卿则第一次将铭文刻于壶身,且用行书取代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气。在这之前,紫砂壶上都不刻任何铭文,即使制壶艺人的名款,亦偶尔以楷书刻在壶底。
陈用卿 《弦纹金钱如意壶》
壶流为铜制(疑后补)
紫砂壶艺,虽始于宋朝,却盛于明清时期。几百年间,紫砂工艺经历无数兴废衰荣,薪尽火传,几经周转,逐渐形成今日这一世界性的紫砂文化热潮,并使紫砂文化再一次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