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紫砂茶器与茶文化知识”一键订阅关注
中国艺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紫砂壶成型技法十分严谨的。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代清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代清楚。
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谨。这也是“工”的要求。
一把壶的制作要经过几十上百道工序。只有道道工序精心制作,才能使壶恰如其分地体现紫砂泥的温润,才能使“形”具有考究的基础,才能使不同紫砂壶的“款”和“工”有了相互比较的根本。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良工所制的壶明显地比一般匠人的作品更加精细,原因是什么?打泥片打得好,明针功夫过硬,这两条再加上通过不断学习观摩,积累的艺术修养,良工制作的壶必然锐颖而出。
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工艺的粗细,制壶大家们的壶如何分辨出他们谁的工细、谁的工粗呢?十九世纪日本藏壶家奥玄宝曾经说过“泥不论粗细”,同样,工也不论粗细,最重要的是形别、韵味。
史籍上明明白白地记载,徐友泉、李仲芳虽受业于时大彬.可做工明显地比大彬细,以至当时的达官显贵误以为友泉、仲芳青胜于蓝了。后来,徐友泉个人对业内人士表明:以我们的“细”,无法比得上师傅的“粗”。
时大彬仿供春式紫砂壶
顾景舟说“工”
顾景舟对晚清一代宗师程寿珍有这样一段评述:“程寿珍是太平天国之后的突出人物,他是制壶名家邵友廷的养子,其作品技艺娴熟,形制正确,粗犷中有韵味。中年以后,专制掇球、仿古、汉扁三种款式,是一位多产作家。”
程寿珍制掇球壶
顾景舟既是当代紫砂壶制作大家,也是紫砂壶鉴赏大家,他这一段话十分清楚地说明,从个人制壶风格来说,程寿珍是承袭了时大彬、邵旭茂、邵亢祥等名壶家的风格,较为粗犷,但在粗犷中又有韵致。
粗犷而有“韵致”的基本条件是技艺娴熟,即我们近年常常说的“做工老到”。如不同的戏曲形式各有韵味,江浙人喜欢的越剧有其美感,东北的二人转、西北的秦腔也各有味道。历史留名的制壶大家均能粗能细,粗的地方如同粗工,而细的地方可能是一般细工永远无法企及的精细。
时大彬制壶带有粗犷之美,但他所制的有些壶,盖口和壶身严丝合缝,甚至到了在壶口沿上放一根头发,壶盖即盖不上的程度。这种高妙的绝技,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有着这样水准的制壶技艺,大彬的壶有些地方显得工粗,只能反映了时大彬的一份自信。
王寅春制
王寅春的拿手好戏是筋纹器,同时他也能做出异常精美的水平壶。他会反复地将水平壶毛坯放在手心里,琢磨水平壶哪一侧略重,再以特制的工具将壶身桶内的泥削去些,或以一点泥浆加重壶身较轻一侧。水平壶壶身两侧重量相差仅仅几克而已。如此精工细作之后,用王寅春制作的水平壶沏一壶乌龙茶,放在一盆水中,壶口盖与水面完全水平,可谓是真正的“水平”壶。
王寅春水平壶
钤印:“寅春” “阳羡惜阴室王”
制壶大家往往会该粗的时候粗,当细的时侯则精细过人。
工,指的是做工
这里说的工,指的是做工。如果说紫砂壶的造型只是在构思阶段的话,那它还只不过是一张未经施工的图纸。而紫砂壶的做工就是指这张图纸完成的整个工艺水准。
图纸
没有精良的做工,再完美的图纸也只是空中楼阁。粗制滥造的工艺不可能将紫砂壶的造型美表现出来。紫砂壶是一种以泥作材料,以壶为载体的工艺精品,它必然要求艺人有熟练高超的技艺,并全身心地投入制作中,所费的时间通常也比较长(不同造型当然也会有所差异)。俗话说“慢工出巧匠”,艺人要有一种浸淫其中、物我两忘的平和心态。
现代紫砂壶除了采矿、练泥和烧制之外,更为突出的是其制作过程。紫砂壶的制作,打个比方,是中国画里的工笔,任何写意、夸张、概括和一蹴而就的给你一双慧眼“大手笔”都是不需要的。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一样,高档紫砂壶不能机械制作,不能大批量生产,具有时代的唯一性。它费时费力,倾注了艺人无数心力与汗水。
注:大红袍吉祥
在紫砂壶的成型过程中,因为点、线、面是构成壶体的基本要素,所以必须交待得清清楚楚。犹如中国书法中的蝇头小楷书写一样,需要凝神静虑、全力以赴:转折提按,皆守法度,毫厘不爽,一丝不苟。凡遇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凡遇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凡遇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这些,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一点不到,功亏一篑,就不能造就一把好壶。
紫砂之精,精于其独特的成型工艺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紫砂器自北宋初创至明中期数百年间的发展,历代业者根据紫砂泥料独特的物理性能、极佳的可塑性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独有的紫砂成型工艺。型之美、砂之妙都基于精之工才得以体现,而工之精妙则体现在作品的方方面面,从作品细节上的精致也就可以去感受作品品质的精良。
紫砂壶的“工”,是其价值之所在。而且在我看来紫砂壶的“工”,至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壶工”和“刻工”。
“壶工”,不仅是做工
全手工是当下紫砂艺人和玩家双方值得玩味的一个概念。每次面临这个名词我总有些尴尬的感觉。由于紫砂壶的制作有着其独特而严格的传统方法,这是绝对区别于注浆和拉坯工艺的。艺人聚精会神的精扣细熨会令一个粗粗的壶坯气愤但愿盎然。
粗粗糙拙的壶坯已接上了颈、脚、嘴、把,进行精细的括平、修整,这是紫砂壶与粗陶俗物的区别,是其成为工艺品的枢纽。在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粗粗糙拙的坯体逐渐整平,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坯面平整妥贴。这个过程的结果要的是工的神巧细致,而非匠气、俗气!说到工确也是离不开形来谈论的,记得一位工艺师高女士说得很好:模具壶看工;全手工取形。
依形施艺,当曲则曲,当拙则拙,让每一个转角每一条曲线都生动,活泼起来。“工”是紫砂壶价值的灵魂所在,若无技艺的娴熟与匠心独运的考究,“神”、“气”、“态”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一把上佳的紫砂壶在手,无须繁缛的细节,无须堆砌的润饰,大乐无声、真水无香,简简朴单地素面朝天,就是审美的最高境界。
“刻工”,也是工
如何区分紫砂刻绘艺术的优劣?
一、首先从整体把握入手,先看器形和刻绘内容,刻绘形式是否和谐统一。
二、看刻绘的格调、情趣、韵味是否高雅。
三、看是否具备传统书法、绘画的艺术特质和内涵精神。
四、看刀法的质感和表现形式是否协调统一。
总之,紫砂壶在艺术家眼中,是有性别、年龄、个性区分的有生命的灵物,刻绘之前,要仔细审度区分,以确定刻绘内容、刻绘形式和刀法。一件优秀的紫砂壶,从器形到刻绘形式、刻绘内容都应和谐统一,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