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依壶传,壶因字贵”,道出陶艺艺术的价值。
比如曼生壶,壶型、壶名与铭文互相呼应构成的整体设计,在紫砂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紫砂陶刻,是一种依据壶型特点选择适合的书画让紫砂壶形成特有的欣赏风格的技艺,因“以刀代笔”形成的美感共识,能引人进入更深层次的鉴赏。
今天「守艺人」对话的是一位集壶艺与陶刻工艺于一身的双面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徐暗华。
徐暗华,1966年生于宜兴丁蜀,深受制陶艺术熏陶,对紫砂情有独钟。
"进入紫砂厂,是一种顺其自然的选择。”当问及为何选择紫砂时,徐老师这样说到。
同很多紫砂世家的后代子女一样,他在学校毕业后便顺利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随师傅谈尧坤学习陶刻技术,期间更是得到徐秀棠、鲍志强等大师们的指点,无论是单刀单入还是双刀勾皆不在话下。
1986年起,徐暗华开始专研造型设计与制作,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鲍正平,并得到鲍利安、李园林等大师的指点。
“陶刻,必须是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诸方面的知识”,徐暗华认为,每一种技艺都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为此,他去往中央工艺美院进修深造,在陶艺理论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与提升。
36年的制壶生涯,徐老师已然从工匠变成了艺术创作者,他将制壶与紫砂装饰完美融合,并赋予其精神内涵,这也使他成为了集制壶技艺与陶刻工艺为一身的双面壶将。
“诗人用文字,画家用色彩,我用紫砂泥和刻刀,传达我内心的感受”,徐暗华通过自己的手艺,将现代意识融入传统紫砂工艺中,展现出了一个全新的紫砂境界。
他喜爱用写实的手法抓住大自然中的灵秀之气,通过自己的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个个令人陶醉的紫砂艺术品。
在「汉棠石瓢》」中,他采用黑泥为壶,以竹寓意志趣高远,以描金为壶平添几分尊贵之感。流畅的线条、苍劲的金竹自然蔓延于壶盖之上,加上似入泥三分的刻字,一把极具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紫砂壶便跃然手中。
事实上,在制壶过程中,无论是以传承经典作品为主的光器,还是以仿生为主的花器,徐暗华都能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融入其中。诸如佛手桩、葫芦、润竹等自然界的各种题材,都在他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妙趣横生的艺术作品,并收获了大量荣誉。
《百子图》获首届中国紫砂装饰大赛银奖,
《大吉祥》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凝香壶》获第十四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龙液》在中华茶人器皿名家作品评选中获金奖,
《劲壶》在第六届大地奖陶瓷作品评比银奖……
“艺术创作一定要从自然界汲取源泉”,徐暗华最爱用写实的手法来抓住大自然恩赋的灵气,到天地间寻觅神逸的心灵感受,去传递一种文化气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如今,徐暗华在业余也不忘回馈社会,积极热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他共向宜兴慈善会捐赠四件陶艺作品用于慈善事,为弘扬紫砂文化作出了一位陶都艺术家应有的社会贡献。
艺无止境,德不空谈,这便是徐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