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个独立的、深耕、死磕、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和分享紫砂文化的全网交流平台,来自美丽的文化名城江苏宜兴。
如果你不了解紫砂
来纯色紫砂文化就对了
鲍雯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的这首《短歌行》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境,可如果化用到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来看,也同样适用。
宜兴丁蜀这个小镇,有7000年的制陶历史,漫长厚重得宛如辽阔星空。历史会断裂,窑洞会焚毁,匠人会消亡,但丁蜀七千年的制陶文明偶尔蒙尘,我们后辈依然会擦亮这文明的光泽,惊叹前人的伟大。
制陶,制壶,养心,养人。这条强韧的轴线,几千年来高悬不朽,生机盎然。这毕竟是一代又一代陶艺人的文化结晶,是吃饭的家伙什儿,坚硬得根本就切不开。
时光倏忽而过,一切仿如昨日。就像39年前,那个叫鲍雯君的小姑娘怯生生地踏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大门一样。虽然由于母亲和兄长的缘故,她经常在厂里玩耍,可这次,是真正踏上了学艺之门……
01/遇名师:宝剑锋从磨砺
清代最杰出的词人陈维崧曾在词作《满庭芳·蜀山谒东坡书院》中写道:“打鱼放鸭,四月好年光。此地林峦绝胜,家家足,碧涧幽篁……”这首词描绘的是康熙年间丁蜀乡间的风物胜景。钟灵毓秀的蜀山物产丰饶、风光旖旎,更是一片火焰与泥土交融激荡的土地。
这里,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陶艺工作者。文明的薪火相传,家族的事业更替,让鲍雯君也走上了这条抟壶铸砂之路。鲍雯君的母亲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老艺人,胞兄鲍志强更是海内闻名的紫砂大师,母亲和兄长的常年教导让鲍雯君在正式学艺前就耳濡目染,打下基础。
1989年9月 鲍雯君
年轻时的鲍雯君身材娇小、身形清瘦,爱女心切的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干不了重活,于是,在鲍雯君从学校毕业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学习,带班老师就是顾绍培大师。
顾大师自己曾说:“雯君在我身边一共待了七年,应该说是学徒当中跟得比较久的一个。我的代表作很多,但最满意的‘作品’就是我这批优秀的弟子!”从徒工班到研究所,鲍雯君跟随老师多年, 谈起将近40年前的经历,她依然历历在目。
进厂后的一段时间里,每日按部就班地打泥片、打泥条,鲍雯君觉得非常枯燥,加之顾绍培老师对学生管束严格,“扼杀”了少年贪玩的“天性”。日复一日地打基础,真是辛苦,何时才有个头呢?
鲍雯君曾经甚至想过报考其他单位,反正没考上还可以回厂继续做壶。她回家后和母亲商议,母亲沉吟了半晌,只说了一句:“还是做壶好。”这句话仿佛是定海神针,一下子将她其他念头抹杀。顾绍培老师听闻此事,也找她做思想工作:“做紫砂壶这个工作还是很适合你的,耐心做下去总归会有成果……”就是这句话,支撑着她度过学徒时期困苦的日子,一直到今天。
顾绍培大师指导徒弟鲍雯君
“困苦都是一时的,现在想来,紫砂给了我太多乐趣,太多收获。”鲍雯君如是说。在她的记忆里,若是有学生做壶懈怠,师父便安排做壶上进的同学与他并排坐着。如此,“后进生”也会寻求“上进”。此外,师父还对“后进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为何干活不用心,是否家里出了什么变故耽误了学习……如果有哪个学生做壶时与旁人闲聊,师父便会把他的位置调换到自己身旁,进行“管束”,以示惩戒。在师父严格要求和热心帮助下,全班同学就这样你追我赶,做壶技术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有一次,厂里分派任务要求我们做一个需要贴桃叶的紫砂作品,一天要做4把以上。一开始我们都觉得难以完成任务,在师父的鼓励下,只好咬牙接了下来。我们做壶的效率高,也是那时候被逼出来的。”鲍雯君如此说。她至今记得首次考工的习作,那把茄段壶,大概有6、7个弟子的作品较为优秀,师父特意在上面题字,其中当然包括鲍雯君的茄段壶。一次次的考试磨砺着班里的每一个同学,大家都很有积极性,最后学有所得。
茄段壶 (1982年9月 首次考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年轻时的鲍雯君有多“拼”呢?有一次,她没来得及吃早饭就来到厂里,见师父开始示范做壶工序,便上前认真聆听观察,生怕错过了要紧的步骤。突然她一阵头晕目眩倒在了一旁,这可把顾老师急坏了,忙放下活计去喊来同在紫砂厂工作的鲍雯君的母亲。送来早饭给鲍雯君吃下后,所幸并无大碍,也让大家松了一口气。鲍雯君一向好学上进,不肯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这样的精神也促使她在从艺之路上越走越坚定。
回想那些年,鲍雯君对师父有着无限的感激,对同学也有着别样的感情。若没有师父的严格要求,决不可能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若没有师兄弟们互帮互助,也没有今日如家人般深厚的情谊。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往昔悲欣交集,回想起来却充满甜蜜。
02/攀高峰:无限风光在险峰
1986年,经过厂内层层选拔,鲍雯君考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2000年,鲍雯君创立了“鲍雯君壶艺创意工作室”,开始她在壶艺道路上新的探索。并分别于1995年、2011年、2015年,三次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深造。
作为名师之徒,鲍雯君学习继承了顾绍培精良的制壶技艺,随着岁月积累,技艺炉火纯青。一个开宗立派的紫砂壶艺家,娴熟的制壶技艺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创新设计的天赋和执着。顾大师在执教时经常强调,“创作作品,一定要有美学的意境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本文的标题“雯端造化 君搏砂壶”就是顾绍培大师为鲍雯君写的题词,更是顾大师对鲍雯君青出于蓝的期许。正是如此,她在继承顾绍培大师传统的制壶风格上,又加上自己的创新,以传统素器为主,创新中秉承传统,传统中大胆创新。
宝玺套壶
比如2007年在深圳第三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她的作品《宝玺套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翻开《鲍雯君壶艺》的册子,首先看到的就是该作品。宝玺套壶,一壶两杯两碟。壶体用原矿清水泥制成,整把壶似一枚方印,盖无纽中空开口,方便于提取壶盖,壶盖也以一方形制成。壶嘴、壶把皆以墨绿泥制成,壶嘴、壶把皆处理成弯曲流形。壶嘴用大幅度的三弯嘴创意造型,壶把形似耳状。壶底用方正印款刻有印款“吉祥如意”四个字,另两个杯底也刻有“吉祥如意”印款,壶身与流线形的壶嘴、壶把,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给人以遐想。
又如2014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中荣获金奖的作品《鼎盛壶》,是她游览故宫博物院,由一尊大气古朴的宣德炉造型激发创作灵感。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三足之鼎又是平衡中最稳定之器,表示国家繁荣昌盛,国家形势如鼎之稳定。此壶选用底槽清泥料,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有一种古色的感觉,其泥质和成色特别适配于此鼎器造型,更能凸显其大气厚重,国之重器的感觉。
云锦壶
竹趣套壶
鲍雯君在掌握传统技法基础上,博采众长,将不同文化领域的内涵融汇到紫砂壶艺中,她创作的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秀美、文雅、含蓄的风格和魅力,带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清新美。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朱玉成先生评价其作品为“工艺规矩,做工地道,阳刚和柔美是她的作品传递给我们美的艺术享受”。“神、韵、气”是鲍雯君创作时一直追求的境界,其作品中有一种令人陶醉的书卷韵味。分毫之差就会失之千里,紫砂壶的优劣往往就体现在一个小小的细节上,而对毫厘之处恰到好处的把握正是创作者修养、思想和灵气的体现。鲍雯君的壶艺作品,精神生动、风姿仪致、气度饱满,神、韵、气皆备,富有生命的动感和鲜明的个性。透过鲍雯君的作品,我们也可以看到她在制作上的功力和对紫砂文化的领悟。
鲍雯君和韩美林合作紫砂壶作品《天书壶》
优秀的紫砂壶作品与“诗、书、画”结合能更好地提升高雅气韵,名师名工能丰富紫砂壶的艺术魅力,增添艺术性及收藏价值,历来就有“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说法。2019年,鲍雯君和韩美林大师合作的《天书壶》无疑是紫砂界的一段佳话。
韩美林绘制壶样
每次设计紫砂壶,韩美林都会从壶的大小、到壶身的弧度,从壶嘴的高度、到反复开合壶盖的体会,仔细地剖析细节,修改手稿,力臻完美。这次与鲍雯君合作的天书壶形似一本厚重大气的古书,线条挺括,饱满灵韵。壶身上刻绘的天书既是文字,又如符号,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绘画,是中华文化的蕴含,把不可言传的神韵通过具象表现了出来,带给中华儿女一种共鸣。整壶构思巧妙,凸显灵气,风格高雅,挺拔中见端庄,收到了良好的美学效果。
人间的悲欢也许并不相通,但艺术是相通的,紫砂艺术与刻绘艺术在天书壶上碰擦出了思想的火花,简洁而引人深思,朴实而耐人寻味。两位艺术家心血的凝聚使天书壶意蕴深沉,愈陈愈香,该壶被韩美林紫砂艺术馆永久收藏。
03/传灯火:更盼后代启灵篇
艺术的文明其实很脆弱,经常随着家国的离乱被断代,被戕害。紫砂壶数百年来绵延不绝,是气运使然,更是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执拗地传承使然。有传承,才有未来。从古至今,紫砂技艺传承都是依靠父母传子女、师傅带徒弟这样延续下来的。
多年来,鲍雯君老师注重培养紫砂陶艺新人,因为紫砂不仅仅只是壶艺,更是一种文化,而将这种文化传承推广下去,推动紫砂文化的大繁荣,才是更重要的。她的徒弟们,时刻不忘恩师的教诲,勤勤恳恳地学习紫砂技艺,他们对紫砂陶艺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研究。在紫砂艺术领域中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不断发扬工匠精神,为勇攀紫砂艺术的高峰而努力!
黄帆
除了开枝散叶的天下桃李,鲍雯君的爱子黄帆也在大学毕业后主动跟随母亲学习壶艺,迄今已逾8年。一技世家相续,一脉紫砂相承。受母亲的影响,黄帆自小便对陶土有着天生的钟情,饱受壶艺熏陶,他是个标准的90后,但在学艺之从初,他的勤奋与悟性也感染了母亲。在学习紫砂最基本的入门工艺——打泥条时,黄帆必须将几百根泥条匀称地拍打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没日没夜地磨性子,一丝不苟地做壶,大概持续了三年多,黄帆掌握的手法越来越娴熟,感觉学壶、做壶的速度也逐渐赶超了身边的师兄、师妹。那时黄帆才觉得一切的苦都是那么有滋有味。
鲍雯君母子与顾绍培大师合影
黄帆潜心学艺,传承了家族精湛独到的技艺手法,不断完善和推陈出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有个性的艺术的风格,是新生代青年艺术家中的中流砥柱,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其作品贯彻”形,神,气,态”四要素,气韵贯通,简单大方,也深受海内外紫砂爱者的喜爱和收藏。好的平台,正确的向导,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技艺上也得到了纯正的指导,但随之而来的是他对自己更为苛刻的要求。对于未来的规划,黄帆比同龄人考虑得更为长远,坚守传统理念,传承传统工艺,发扬传统文化。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更多的爱壶懂壶的人引导正确的理念和方向,将紫砂文化发扬光大。
鲍雯君言传身教的不仅是壶艺,更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去年10月,第十一届"分享·爱"慈善义拍晚宴在深圳举办,包括鲍雯君在内的来自文化艺术界、金融界、教育界、企业管理界上百位公益人如约而至,共筹集8752.09万元善款。在如此特殊年份,还能创下历史新高,让人不得不感叹"信守温度 爱予力量"。在义拍现场,鲍雯君捐赠的《天际壶》以30万元拍卖成交,而黄帆捐赠的《三脚福缘壶》也以5万元拍卖成交。
鲍雯君捐赠《天际壶》
鲍雯君从事慈善事业已有十余年,行走在公益的路上,既有作品捐赠,也有现金捐赠。2017年,她向紫砂小学捐赠现金10万元,用实际行动传递大爱,说起慈善,鲍雯君说的更多的是为社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促使和谐社会发展,报效社会。梦想成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更是一项急不得的艺术,需要有同道信念,不吝付出和奉献的爱心人士助力,有了大家的捐赠助力,真爱梦想将呈现更多可能和惊喜。
在爱德学校指导残疾学员做壶
紫砂学校送温暖
除了每年厂里的常规捐款之外,鲍雯君还积极参加宜兴市妇联主办的“社会妈妈爱心助学”活动,更是爱德培训(残疾人)学校陶艺培训指导老师,多年来更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扶老助残作出贡献、奉献爱心。
“老师当日启灵篇,亲手传承岂偶然。”从技艺到公益,鲍雯君言传身教,引导弟子们心怀慈悲之心,走上艺术之路。她说:“我们做紫砂的人,要有很细腻的心境,有很强的观察力,更要有一颗悲悯的心。”在佛教里,传授佛法有传灯只说,这抟壶之道与慈悲之心,同样也是靠着一代代的手艺人亲自传承下去,明灯高亮,光焰不灭。
鲍雯君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市紫砂行业协会会员
宜兴市首届优秀青年陶艺家
景德镇陶瓷大学客座教授
青岛大学物理学院特聘教授
南京政治学院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
宜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1982年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跟随师傅顾绍培老师,学习茗壶的设计和制作技艺,1986年经过厂内层层选拔,考入紫砂工艺厂研究所。1995年、2011年、2015年分别三次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深造,清华大学高研班结业。2008年6月,被授予中国收藏家最喜爱的紫砂艺术大师。2009年6月,被授予2009中国百强优秀紫砂艺术家。
2011年5月,被授予宜兴市优秀青年陶艺家。2016年受英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邀请,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了自己的作品,2017年受世界非遗组织邀请参加了埃及、阿联酋等国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和世界非遗大会。英国伦敦大学、剑桥大学高研班结业。2019年,韩美林与鲍雯君合作之壶永久收藏于宜兴韩美林艺术馆成为馆藏珍品。
这里是一个独立的、深耕、死磕、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和分享紫砂文化的全网交流平台,来自美丽的文化名城江苏宜兴。
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分享紫砂文化
感谢有你,感谢自己!欢迎转发分享!
来源:宜兴紫砂工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