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并没有黄金段泥这一说,与之接近的称冷金黄、葵黄、枇杷黄等。到了2005年初,有人带着徐友泉的葵黄色八宝壶来宜兴,要求配制泥料仿制。配泥者在黄龙山龙背上寻找了许久,发现了这款从未见过的矿料。
黄金段本质属于本山段泥,是因为黄龙山断裂褶皱运动,矿体发生颠覆矿层上翻而发生的局部现象,所以存量不大,产量不多,比较金贵。属于稀少的精品泥料。它是段泥的一种,黄金段泥是段泥矿经风化的一层,其色泽分明,透气性佳,为段泥中珍品。也叫金黄段,存量稀有。成品色泽为金子的颜色,而且为老黄金的颜色,颜色不显稍深。用肉眼观察,内部分布着细小的黑色颗粒,那个是赤铁矿的小团粒,在烧成后呈现出黑色。
重播 播放 00:00 / 00:00 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分布状况及成份:
黄金段原矿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表层泥土下面,两道石壁之间的凹槽内,为矿体倾覆所致。埋藏较浅,泥层也浅,一般厚度为10~20厘米。链状分布,与其他的泥块错杂在一起,只能精挑细选。原矿呈淡绿色,片状结构,截断面细腻纯正,色泽油亮,具玉质感。矿物组成为高岭土 、水云母、石英、泥质及少量的铁氧化物等。
主要化学成分及百分含量分别为:
二氧化硅(SO2)5284%、三氧化二铝(ALO3)2871%、三氧化二铁(FeO,)383%、氧化钛(TO2)1.06%、氧化镁(MgO)0.81%、氧化钙(CaO)0.98%、氧化钾(K2O)1.75%、氧化钠(Na2O)0.13%烧失量(LO1)9.73%
不同温度所呈现的颜色区别:金黄段泥,二氧化硅比普通段泥低,氧化二铝含量却高达 28.71%,所以烧成温
度相对较高。
1130℃~1150℃呈浅黄色,断面较粗糙,声音稍脆;
1150℃~1170℃呈黄色微带灰,有红褐色斑点,分布均匀,断面较致密,声音脆;
1170℃~1190℃呈金黄色,红褐色斑点增多,分布均匀,声音脆;
1190℃~1210℃呈黄里泛青,致密,声脆,黑色斑点增多;
1210℃~1230℃呈黄而发青,有时会出现平行于鼓面的裂纹。
现在这个称呼基本没人提及,
在以前,纯天然的本山绿和紫泥共生原矿磨制的称为“矿料”。
颗粒结构特征是砂感强烈,壶表面质感丰富,养后有滋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