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介绍清康熙时期的一紫一朱菱花提梁壶两件。分别著录于1993年《朱泥宝记》、2012年《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藏珍》。
这两件名器同式而气韵不同,朱泥壶显得刚毅质朴,紫泥者提梁纤细,三弯流优美而表现出线条韵律之美。束带为界,上下对合。蘑菇状壶钮由上而下,分三层呈放射状,如花蕾盛放,圈足与口盖一致,一气呵成。圆弧提梁如拱门,外圆内方,便于提携,亦气贯全身。此类菱花壶以侧把居多,提梁者少见,紫泥提梁者尤其罕有。台湾成阳基金会有类似藏品。
紫朱两壶显然出自善制筋纹器的良工,形制模拟自菱花,阴阳线条上下相对,在壶腰腹在线相交,严谨而挺括,既加强对比,又强化了造型的装饰美,壶嘴、把上凹线简洁流利,同壶身相呼应。整体造型优雅别致,形象典雅出尘。
紫砂菱瓣壶式可见明末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论及:“董翰,号后溪,始造菱花式,已殚工巧。”可见菱瓣壶式早见于明代晚期,清初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亦有:“腰洵约素,照青镜之菱花;菊入手而凝芳。”此式菱花壶流行于晚明早清。
筋纹线面实际上是陶瓷形体设计中的凹、凸、软、硬线角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在制作工艺上,筋纹器要求结构对称,宽窄得体,口盖线条连贯,转折明确,瓣瓣通转,对合严谨。制作时对角、线的处理要清晰、凹凸要相称,才会起到一种实体与空间互补的作用。故其工艺制作相较其他品类,更显繁琐。
六瓣菱花式的造型通常菱花线条由盖、底中心向腰腹线延伸,筋纹规整严密,壶钮与盖、身、圈足相应成一朵朵盛开的菱花,精细规整,阴、阳线条由盖中心向外延伸辐射,连贯而通畅,明确而清晰。由曲面相交和相切组成的形态在光线照射下的变化,产生明暗起伏律动之美。通过严谨合理的装饰,使作品整体造型曲线形态流畅,而又含有一种内在的膨胀力,使造型艺术的感染效果更为强烈。
主要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
黄健亮,《朱泥宝记》,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 1993
黄健亮,《明清紫砂艺术──宜兴紫砂壶及其装饰研究》,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7
黄健亮,〈菊入手而疑芳-清初菊纹紫砂壶略考〉,《历史文物》月刊,175期,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8.2
刘创新,《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藏珍》,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