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大家没有看错,的确是近现代的紫砂壶宗师顾景舟老师为了配一个壶盖,花了三年的时间,那么大家一定十分好奇,究竟是什么壶让大师如此重视?究竟是多大的难度让大师也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
在1988年的春天,收藏名家中的爱壶痴迷者唐国新在黄山的一个小吃店看到了一把紫砂壶,凭借自己非凡的眼力以及经验,他深知自己遇到宝了。
于是借机仔细的翻看了这把紫砂壶后,他自己已经确信这就是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大家邵大亨的壶。
其中“大亨”二字像世间所有动人的事物一齐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哪怕壶盖已然残破,但是他依旧和持有者交涉,后用80元买下了这把壶。
作为当时热衷于紫砂壶的狂人,他深知此把壶一旦是真的,那可真是得了宝了。带着揣测不安和满心期待,他带着这把壶找上了自己的至交好友,就是顾景舟大师。
顾景舟大师当看到这把壶的第一眼,就断定:真的。此时的唐国新已然开始兴奋了起来,正当这时,顾老笑着说,我帮它配个壶盖吧。
唐国新在入手的时候就知道,哪怕此壶是真的,但壶盖的破损只能让他成为一种缺憾美,而顾老的话却将它惊醒,是啊,顾老出手,那还有遗憾吗?
历经了三年的寒暑,在1991年夏天的一个清晨,顾老打电话给唐国新说道:壶盖配好了。当即唐国新飞奔到顾景舟家里,带着颤抖的手掀开了还用毛巾包裹着的壶盖,上面刻着“景舟配盖大亨壶,时年七十有七”。
唐将壶盖轻轻扣上壶,不由眼睛一亮,大声赞叹起来,壶盖壶身浑然一体,无论是从色泽、工艺、还是精气神两者都恍若天成,可谓是天衣无缝。
想来大家一定还是疑问,为什么一个壶盖会需要三年之久,此种让紫先生为给为细细道来。
在紫砂界一直有着这么一句话“宁做十把壶,不配一壶盖”,这其中啊说的就是其中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做一把壶。
首先,泥料,无论是泥料的粗细、陈腐的时间、制壶的手法以及烧制的温度都会影响到其成型的色泽,可能你单独烧制出感觉差不多?但当你与身放置一起的时候就会发现,相差甚远。
哪怕是同一个矿区产出,其中不同的区域以及层级都会有所不同,像赤铁矿等含量,哪怕是同一窑温,烧制出来的也会有所差异。
其次,就是尺寸,对于尺寸而言,紫砂壶需要经历两次的收缩。第一次是自身干燥收缩,第二则是烧制中收缩。想要将壶盖能与壶身相吻合,那么其中的收缩比例,以及窑温的温度控制都是需要不断甚至是无数次的试验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的。
所以说啊,正如世间没有同样的雪花,除非是批量模具,不然此等手工制品,可谓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