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是紫砂红泥类泥料中性能较为特殊的一类红泥,被人们誉为紫砂红泥中的精品泥料。
朱泥矿料主要产于嫩泥矿中,原矿一般位于山表黏土层或架土和嫩泥矿层之间,它由青白色的嫩泥风化而形成的一种嫩泥矿料,矿料呈泥块状,收缩率要远高于一般的红泥。
朱泥根据风化后原矿的外观色泽,有人将其称为金黄朱泥和鹅黄朱泥;根据出产地,又称为黄龙山朱泥、赵庄朱泥、小煤窑朱泥等。
黄龙山鹅黄朱泥
产于宝山矿区墨绿泥层与黄石岩壁之间,偶然出现,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浅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故习惯称为“鹅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微暗红色,胎质纯正温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质感较强,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黄龙山朱泥
夹存于墨绿泥层与黄石岩层之间,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黄色、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矿料上有少量和墨绿泥贴层的淡墨色状。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微暗红色,胎质纯正温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黄龙山紫朱泥
产于浅表黄石岩层下部贴层,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呈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矿料上有少量的白色状及与上部黄石贴层的暗红色状。因烧成后胎质呈紫红色调,故习惯称为“紫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胎质纯正油润,质地坚结,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赵庄鹅黄朱泥
产于嫩泥层下部,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故习惯称为“鹅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极窄。极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极高。一般烧成1120℃左右。烧成后呈朱红略泛桔光,胎质细密坚结,呈微梨皮状,表面温润透明,色泽效果纯正细腻。
赵庄金黄朱泥
矿料外观呈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表面有与下部青泥贴层的淡灰绿色状及少量亮黑色状。因泥色呈黄色微透红的金黄色调,故习惯称为“金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较高。一般烧成112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微透黄,胎质细密坚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小煤窑鹅黄朱泥
产于嫩泥下部贴层,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质地均匀细腻,呈淡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故习惯称为“鹅黄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极窄。极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因此对各个环节的工艺要求极高。一般烧成1120℃左右。烧成后呈橙红色调,胎质细密坚结,呈微梨皮状,表面温润透明,谷皱周身,胎质中黄色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纯正细腻。
小煤窑朱泥
产于矿料泥层下部,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浅暗青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表面有镑色状及受下部煤层影响形成的黑色状。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明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小煤窑紫朱泥
矿料外观呈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矿料上有与上部面头嫩泥及下部红金底板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和浅暗红色状。因烧成后胎质呈红中透紫,故习惯称为“紫朱泥”。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烧成后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暗紫红色调,胎质纯正细腻,柔润光滑,色泽效果细致动人。
红卫小煤窑朱泥
产于嫩泥层下部,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浅暗青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矿料上有与上部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及受下部煤层影响形成的黑色状。
制作时泥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温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红卫朱泥
矿料外观呈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表面有与上部嫩泥贴层的灰白色状。
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产生变形、起皱、起泡等缺陷。一般烧成1130~114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调,胎质坚结光润,呈细梨皮状的表面颗粒隐现,色泽效果比较丰富。
在紫砂中,朱泥壶因其细腻红润,有娇艳高贵之感,而广受壶友们的喜爱,而在朱泥壶的领域中,有四位名家大师,对朱泥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如今也有很多壶友用着他们款式的朱泥壶,他们就朱泥四大高手:惠孟臣、惠逸公、张君德、陆思亭。
惠孟臣
惠孟臣,全名为惠孟臣,荆溪人,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尤以朱泥作品为最。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
▲孟臣壶
其工艺手法简练,富节奏感,尤其是壶的流嘴,不论长或短,均挺俊劲拔,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
壶体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圆转流畅,成为孟臣壶突出的风格特征。
▲孟臣水平壶
孟臣所制水平流嘴的朱泥小壶,特别适合于饮功夫茶,也因而风靡南国,其时有『壶必孟臣』一说。
▲孟臣壶
孟臣款朱泥壶后来逐渐成为水平壶的代名词,历代紫砂艺人摹作不绝如缕,且皆多以孟臣为款,精品代出。
今天我们所见有惠孟臣印款的茗壶最早为天启丁卯 (1627年) ,最晚的已是雍正二年甲辰 (1724年)。
中间间隔了97年,一个人的艺术生命能有这么长,显然是不可能的。显然孟臣之款,已经不是特指惠孟臣所作。
惠孟臣款 扁灯壶
在惠孟臣死后三百多年 ,许多有“孟臣”款的小壶仍在不断出现 ,且不限于宜兴一地。
孟臣壶早已变成了泡饮功夫茶所用的紫砂器的代名词,后世仿孟臣壶的多为小壶 ,社会上大量的朱泥水平壶 ,多署款“孟臣”,代代都有出品。
部分孟臣印款
▼
孟臣诗句刻印
▼
盖有“孟臣”印记的 ,几乎家家都有一两把 ,可见孟臣小壶名流衍之久远。
在其后的制壶史上 ,惠孟臣的名字几乎成了水平壶的专用名词。究其原因 ,恐怕是工夫茶盛行地区茶人的偏好所致。
以致如今孟臣此款已经不是作为作者的款识,而是作为一种壶型款式、品牌流传开了。
惠逸公
惠逸公(约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艺人。惠逸公生于清雍乾年间,他大小壶兼制,善制小壶,以工巧闻名,可与惠孟臣相提并论。《阳羡砂壶考》云:惠逸公雍、乾时人,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
只是惠孟臣的作品以浑朴精巧出名,比较而言,惠逸公则工巧有余,浑朴不足。 但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且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
▲逸公壶
逸公书法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俱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其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
▲逸公壶
逸公款汉方壶用调砂朱红泥制小壶,取华凤翔之壶式,制器尤精,艳丽秀雅。
比例端庄,嘴似方,贴身胥曲流畅,细方把透出灵气,逸公擅制小壶,上追惠孟臣,泥色最奇,小壶佳者则长于工巧。
▲逸公壶
逸公款朱泥梨皮扁腹壶朱泥精炼,窑烧成熟呈梨皮状,胎薄工精。
线条浑朴饱满,气度大方。底款刻字:“伴客谈清夜,逸公制”。
▲惠逸公六方壶
底铭“片心闲对花逸公”
此六方壶,由十四块厚薄均匀泥片粘贴镶接,曲折合宜尺度,嘴三弯向上秀美,把四方榫接流畅,盖大而平,子口稍短,钮六方状似珠圆,的脚六方,该壶均系明接手法,干净利索,在朱泥古壶传器中诚属少见,也应主证惠逸公之工巧,造型雅朴,泥胎砂粒明显,其细致如细鲨鱼皮状,再加手工技艺纯熟,由紫砂龙窑烧制,泥色呈桂圆红润佳。
张君德
张君德,生卒不详,清雍正、乾隆间宜兴人。朱泥壶中有『君德』一式,因张君德而名。
呈鼓腹矮梨形,三弯流朝天,圆环把,截盖圆珠钮,捺底,胎薄均匀又制作精巧,手感顺滑,十分讨喜。
▲君德壶
《阳羡砂壶图考》记载:“尝见传器,仅钻楷书君德二字,造功极精。”
▲君德壶
矮梨式,壶体精雅温润,泥性油亮,红而不媚,意态可人。
壶身扁而不塌,身浅且口阔,三弯壶流与壶口高度持平,出水顺畅。
▲君德壶
陆思亭
陆思亭,清初陶人,与君德一样,其所制思亭壶同样为如今的一款经典朱泥壶式。
▲思亭壶
所制作的梨形壶个性十足,犹如少女亭亭玉立而不失端庄、稳重,俊秀而不失典雅,广受壶友喜爱。
▲思亭壶
线条鼓腹饱满,壶流与壶把制作纤巧秀丽,宛若美人纤纤玉手。
盖体饱满嵌入壶口,宝珠钮,小圈足,整体比例协调,线条柔顺妍雅,口盖密实,做工精致。
一把泡养好的朱泥壶,红润细腻,温润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