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很多青铜器都举世无双,其造型与装饰艺术,对美术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明代,紫砂就有青铜器的印记。由此可见,紫砂与青铜结缘已久,两者在形式结构、功能上的内在联系,积淀了审美意识,那么它们的碰撞,又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盉形壶,此壶取古铜器中“盉”[hé] 的造型,盉一种始于夏,盛于商周,流行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是古人用于调和酒、水的器具,青铜器最早用于王权礼乐,然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也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 徐友泉 仿古盉形三足壶
高 12.4cm 宽 8.2cm
徐士衡(生卒不详),明万历时宜兴制壶高手。字友泉。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
徐士衡为时大彬高足。擅于仿古,善配土色,所制壶式炫奇争胜。题款喜作真书“友泉”两字,笔法类大彬。徐友泉子,疑即徐令音,亦工是技,世称“大徐、小徐”。
《阳羡茗壶系·名家》载:徐友泉,原非陶人,“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曰:‘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之上。’因学为壶,变化式、土,仿古尊罍诸器,配合土色所宜,毕智穷工,移人心目”。并考其所制壶式“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所用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种种变异。妙出心裁。”
徐友泉对紫砂工艺,在泥色品种的丰富多彩方面有杰出的贡献。擅作仿古铜器壶,手工精细,壶盖与壶口能够密不透风。他所制的长爪兽的形态,亦是仿青铜器的形制,所以特别有古拙味道,非同凡响。
▲ 明 龚心钊旧藏 徐友泉制弦纹盉式三足壶 中国嘉德
此紫砂壶,古铜泥色,颗粒明显呈梨皮状。此壶属于筋纹类,取法自古代青铜盉造型。盉是青铜器中的酒器,外撇三足鼎立,壶身修长,自壶腹而上渐敛,并饰以弦纹,层层均等,整体表现出古穆典雅的气韵。壶底阴刻楷书“友泉”二字款。
徐友泉善于配合色土,并能根据不同的造型,调配相适宜的土色。其作品总是别出心裁,变化多端,毕智穷工,移人心目。
泥色应用上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等各种色调。徐友泉精研壶艺时,对壶泥色和壶式样有着很多发明和创造。
明代大文学家吴梅鼎的《阳羡名壶赋》空前绝后,其中尤对徐友泉更是浓墨重彩,大加赞许,甚至用“技而进乎道”来肯定友泉的功力。
文中说:“若夫综古今而合度,极变化以从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接着,吴梅鼎谈到其父与友泉的关系,“缅稽先子,与彼同时”,并提到他父亲请徐友泉来家做壶,“爰开尊而设馆,令效技以呈奇”。
而徐友泉在他家做壶是相当认真的,“每穷年而累月,期竭智以殚思”,正是由于徐友泉的殚精竭虑、一丝不苟,加上他的紫砂功力,做出了许多作品。
根据吴梅鼎《阳羡名壶赋》的记叙,徐友泉在吴梅鼎家制作的壶式有云罍、螭觯、汉瓶、僧帽、苦节君、扇面方、芦席方、诰宝、圆珠、美人肩、西施乳、束腰菱花、平肩莲子、合菊、荷花、芝 兰、竹节、橄榄六方、冬瓜丽、分蕉、蝉翼、柄云、索耳、番象鼻、鲨鱼皮、天鸡篆珥诸式。徐友泉是有史记载做过西施壶的第一人。
《宜兴紫砂珍赏》著录三器:1、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仿古盉形三足壶”一具,紫泥调砂,壶底镌“友泉”二字楷书款;2、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一壶,泥色字喝,壶底刻“万历丙辰(1616)秋七月,友泉”九字楷书款;3、宜兴陶瓷陈列馆藏“三羊小水盂”一件,六足,黄泥调砂,盂底刻“友泉”二字楷书款。此外,《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著录三器。《宜兴陶器·茶具文物馆罗桂祥珍藏》著录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