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宜兴紫砂,经过数百年历史的传承与沉积,造就了紫砂艺术的博大与绚丽,滋养着一代代的紫砂匠人。
1963年,吴芳娣出生于丁蜀镇洋渚村,18岁高中毕业后就动了要学做紫砂壶的念头。
“家里没有一个人赞同”,现在讲起来是故事,但放在当时只有吴芳娣自己知道,面临的阻力有多大,“就连做壶需要用到的泥凳还是从我嫁妆里'预支'的。”
“我母亲说,如果你非要做壶,就用你做五斗柜的木材拿来做泥凳,那以后你嫁人就少一口五斗柜”,那是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物质依旧极其匮乏,一口五斗柜的价值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但吴芳娣却没有打退堂鼓,“什么(嫁妆)没有都可以,只要答应让我学做壶”。
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人前功成,人后坎坷无数。
在学徒出师之后,吴芳娣开始为紫砂厂做起了“乡坯”,在家里做好再交给厂里验收。
“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每次在家里做好了壶坯后,一般都要走上三十几里路送到紫砂厂去,也有时候和几个一起'送坯'的人坐船过去,有一次差点就没回来”。
没有打败我的,必将使我更加强大。
就这样,她坚持到了1990年,机会来了。吴芳娣进入当时赫赫有名的紫砂工艺五厂深造,期间深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王建中老师、杨永善院长以及丁亚平老师(紫砂五厂聘请的技术辅导老师)的指导,也为了她后期的紫砂制艺之路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13年,她正式拜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大师门下。
“紫砂不再单纯是一项挣钱的劳动,而是一件需要精雕细琢的作品”,自此,吴芳娣开始了一个工匠到紫砂设计者的蜕变之路,并创建了吴风清韵紫砂文化艺术研究所。
从艺40多年,她谦虚好学,从未有一日懈怠,在光素器、花器、筋纹器和方器上样样皆能。
她的作品风格洒脱端庄,兼具传统与创新,深具文化内涵,往往给人澹泊宁静之感。
她的很多作品,《青梅竹马提梁壶》、《申奥纪念壶》、《田园情趣茶具》、《云水荷塘》等,曾多次在国内外行业评比中获创新设计奖,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及海内外刊物上作专题报道。
在设计方面,十多年来,她设计制作的作品多次获得了同行业专业评比的金银铜奖项,外观设计专利20多件套,国家新型技术设计专利1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潜心创作紫砂作品的同时,吴芳娣还热心公益事业,创办了宜兴市群艺陶瓷厂,为当地农村妇女提供就业机会。
“德在先,艺在后”,吴芳娣认为,无论品茶制壶与做人,只有高度统一,才能尽善尽美,“人品更比艺品高”。
如今,吴芳娣早已实现了自己入行时的愿望,“功成名就”。已近花甲之年的她想的更多的是传承,“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把技艺传承下去”。
最近,她正在策划自己师徒作品的联展,“希望疫情后能让作品亮相在某一个城市”,吴芳娣说。
期待疫情早日过去,让我们一起领略一场关于传承的陶艺之展。
吴芳娣档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共党员
正高级乡村振兴师
国家一级高级技师
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宜兴市陶瓷协会会员
无锡吴文化研究会紫砂分会会长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客座教授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