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当下的紫砂土壤已经不能培养出文人紫砂壶创作大家了,自古以来,做陶工在宜兴的社会地位就十分低下,俗话说"窑头叫花子",与戏子的地位差不多,陶人的读书氛围不够浓厚是很大的问题。读书不到位,谈何文人紫砂壶?本人对文人紫砂壶的一些认识以往多见于报端,我对文人紫砂壶保持着最原始最朴素的理解,即先有文人后有文人紫砂壶,不是上了一、二周清华大学紫砂学习培训班就能成为文化人的,更不是评上研高、大师就是文化人,文人紫砂壶的本质是文人精神在紫砂壶上最精彩的演绎,是壶本身散发出的文化气息。按照这一标准,我们要对文人壶理论与创作现状给予了冷静的反思。
如果紫砂壶作者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职称,提高行业内的知名度,如何"占领研究员级大师制高点",忙着张罗、建立自己的紫砂学术与艺术风格,充当什么“紫砂领军人物”的话,那么这一开始便心术不正,也脱离了文人紫砂壶的初衷,打着旗号只因利益驱使。想必这类紫砂研高、大师用在公关、宣传的力度远大于创作的力度,因而心、手、口对不上号,欲望驱使下就会出现代工紫砂壶这样的问题。在他们那里,手不如口,因为口能吹。谁的知名度高,谁会炒作,谁的壶就能卖上大价钱。随着社会上收藏紫砂壶热度的升高和蔓延,这类紫砂壶高工、大师便首先富了起来。
文人紫砂壶这个词被人利用了。有些人不是文人,什么文章都没有写过,却说自己的紫砂壶是文人壶。所以,在我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不要提倡文人紫砂壶,但可以讲传统或创新紫砂工艺。紫砂壶成型是一种艺术式样,更是技艺手段,而文人紫砂壶这个名词,很容易忽悠人,也很容易产生腐败。紫砂艺术说到底还是要看壶,看壶的文化表达水平,当然,更要看作者的艺术修养。有些人可能会有文人情怀,但是在他的紫砂壶作品中不一定有文化的影子。历代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如董其昌、陈继儒、陈鸿寿、吴湖帆、江寒汀等对于紫砂壶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他们无一例外地没有一人是真正能够坐在泥凳上做壶的作者,他们只不过是一个个紫砂艺术爱好者,把他们的文人情怀与学识影响到紫砂壶的创作之中而已,于是,成就了时大彬,杨彭年,顾景舟等大家做出了精彩的文人紫砂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