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了解紫砂
来纯色紫砂文化就对了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陶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业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艺。这是几百年来历代艺人们的技术实践,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如制作圆器,用泥条、泥片、镶接后,再打身筒成形;方形器,用泥片镶身筒成形,最后细部加工完成。一般从处理泥料到坯件成形的全过程,均由同一人制作完成。
因此,一件作品的工艺质量、艺术价值的高低,都取决于设计制作者的技术水平、艺术素养,操作技术的熟练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分不开的。
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首选必须讲究选料,其中包括泥色与形成的结合,实用功能与形式美的结合。在设计构思时,要考虑所采取的工艺过程、手段、技法,其中包括成形时所用泥料软硬程度,即含水量要适当。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坯件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程度不同对作品的影响。一件合格的半成品进入窑内烧成,必须放置合理的窑位,掌握火度,气氛温差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预期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紫砂土与火的结合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
因此,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结着陶艺工作者的心血。每个部位都引人欣赏研究,但有一个地方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紫砂壶的壶底。
紫砂壶底的学问
是美学
是技艺
也是证明
了解一把壶,从底开始
壶底也能证明身份
壶底不但有其造型美与功用性,还是一只壶的“身份”。
从最初的壶底光秃秃;到大彬壶竹刀湿刻留款;再到曼生壶时代的弃款钤章;直到现在盖章又加款...
刻壶的名称、获奖说明、纪念壶编号甚至一两句相关诗词...
藏壶最忌讳抓过壶底看名头,殊不知大量的假冒“身份证”在此招摇撞骗(所以正确读出“身份证”所发出的诸般信息,也是鉴别该壶真伪的有利佐证)。
陈曼生刻款
壶底的规律
紫砂壶经过数百年的演进与反复推敲,经典茗壶的底足形成了固有的定律,是紫砂文化的智慧结晶之一,什么壶型配什么壶底,最终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如:如乳鼎壶底立三足,传炉壶底并立四脚,而井栏壶通常为加底。石瓢壶一般都是三足鼎立;传炉壶则是四脚撑起;井栏壶常为加底圈足;线圆壶则多为一捺底;供春壶的壶底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内凹底;南瓜壶则是瓜棱线聚向瓜脐……
紫砂壶底对紫砂壶至关重要,他是紫砂壶形态美感的收尾,更是紫砂壶身份的象征。一把好壶,一定有着一个浑然天成、一气贯通的壶底。好的壶底能对紫砂壶的线面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凸显壶的精神气韵,提携整把壶的神韵。
壶底这是记录证明:
附图:中国嘉德2009秋拍《现当代陶瓷艺术》 顾老报春壶底
底印“啜墨看茶”,刻款:此壶坯体因把折断弃之可惜故重新复原后捏把以修复之 庚午冬日 景舟记
壶底,也可记录一段往事、一时心情。。。
壶底的类型
壶底可分为方与圆、凹与平、圈足与起脚、筋纹与树桩等形式。由此演绎,表现极为丰富:圆圈足如碗罐瓶盘之底;方圈足如环城、开门之底:凹底多为瓜柿橘桃之底;起脚多为乳钉、卷足、鼎柱、兽脚之底;筋纹讲究的是底盖呼应、纹理明通暗合;树桩要求的是随形而变、底圈自然和谐。
平底
一捺底
一捺底也叫罗汉底,就像在球 面上按捺瘪陷成的凹窝一般。窝是凹进去了,那周边自然就凸出来了,这凸出的周边就做了壶足。
这个“捺”字很有意思,既表示壶底是身筒向下的弧形向内里延展,又表明此底是按捺而成。有点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样,有种说不出的童趣和天然。
加底
钉足
托榫足
柱足
围棋足
钉足
撇足
长钉足
象足
这里是一个独立的、深耕、死磕、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和分享紫砂文化的全网交流平台,来自美丽的文化名城江苏宜兴。
专注传统紫砂工艺作品、分享紫砂文化
感谢有你,感谢自己!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