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孟臣壶为主要代表的宜兴工夫茶壶,产自江苏太湖之滨,以壶小色佳在各式茶器中独领风骚。自明朝晚期,直到民国初年,宜兴小壶在闽粤沿海地区,与工夫茶俗所产生的种种交流,对中国茶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首长达三百年,宜兴陶文化与工夫茶文化相激相荡的壮阔史诗,造就了闽粤地区盛极一时的「宜兴冲罐」热潮。晚清时期,随着闽粤移民,工夫茶法也进入台湾,稍后并转化为俗称的「老人茶」。连横(1878-1936)《剑花室外集‧茶诗》曾云﹕「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这位致力提倡工夫茶法的台湾史学家,先后在著作中所提的工夫茶器主要有若深小盏、孟臣壶、哥窑盘、泥炉、竹扇共五种。
诚然,一统天下的「孟臣壶」,上下有清三百年,纵横闽粤五百里,的确为后人研究茶器文化时,带来相当程度的困扰。所以奥玄宝《茗壶图录》叹曰:「壶或有无款而优于有款者,然无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款之真伪难辨也!」一语道尽求真求善之两难。
其实,工夫茶壶虽有名款,但太多的「大彬」、「孟臣」反而等同于无款了。诚所谓:有款求其真,无款求其善也。这是一种特殊的署款文化,更是一种由「宜兴壶品牌化」到「孟臣壶名牌化」的过程;正是这种消费市场的「品牌导向」作用,它绝对性地左右了清代宜兴陶人,甚至是潮汕拉坯匠师的署款方式。
「孟臣壶的数量到底有多少?」显然不应只是个「量」的形容词概念,还应有更进一步的科学化统计。诚然,三百年来孟臣壶成千累万,早已无从估算,但仍可从现有的宜兴壶着录中寻找线索。
笔者对1981年至2000年所出版的十二册相关书籍中,所登录的1040件产自江苏宜兴的工夫茶壶(排除潮汕手拉坏的淋浆朱泥壶)进行调查与归纳。统计标准为:
1. 年代需早于廿世纪中叶者,现代作品不计;
2. 以工夫茶区所用的宜兴小壶为准,其他地区惯用的中大壶、文人壶、潮汕拉坏壶不计;
3. 凡壶身钤印、刻写有「惠孟臣」或「孟臣」者均予计算(某些陶壶会同时钤有孟臣及其他陶人名款)。
统计结果如下(表一):
由上表可知,着录于书册的清代至民初期间,所生产的1040件工夫茶壶中,有244件钤刻有「孟臣」款识,所占比例为23.46%,比重可谓相当惊人。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宜兴茶壶图录的编辑选件原则,是以较高档、较罕见的形制、泥料、款识之茶壶为优先选用标准,可想而知,在庶民百姓所用的一般档次陶壶中,「孟臣壶」的比重应远高于本统计所得。
<<延伸阅读>>
讲座视频_惠孟臣与孟臣壶 http://www.toutiao.com/i6313720893805691394/
工夫茶最推崇什么壶? http://www.toutiao.com/i6388066284902285826/
史上最著名的紫砂陶人是? http://www.toutiao.com/i6389088384463143426/
清代南海沉船中的紫砂壶 http://www.toutiao.com/i6313701629396779522/
主要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
黄健亮,《朱泥宝记》,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3
黄健亮、黄怡嘉,《荆溪紫砂器》,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
黄健亮,〈明清朱泥壶的发展历程与署款文化〉《2001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论文选编》,江苏,编委会,2001
黄健亮,〈孟臣壶在清代工夫茶区的地位考述〉《历史文物》月刊130期,台北,历史博物馆,2004
黄健亮,《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黄健亮,《古壶之美》,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