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紫砂壶的人,无论是出于收藏、欣赏、使用目的,还是投资升值目的,都希望自己购买的紫砂壶物有所值,最好是物超所值。
但是一旦花了买真壶的钱却买了假壶,一切便成为泡影。
因此,买真不买假,是收藏者投身紫砂壶市场并取得成功的大前提。
真正的投资者面对传世名壶和当代名家作品,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哪些是真品?哪些是假货?辨明真伪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
与瓷器等其他文物的鉴定相比,紫砂壶鉴定有其独到之处。
大致来说,模糊的成分较多,科学的判定较难。
小蒋总结了有以下几点缘由。
记叙文献少
自明末以来,有关紫砂壶的记叙和文献极为稀少。
近几十年来公开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只有零星的几件。
出土器,可根据墓葬纪年和同出器物的年代得出结论。
各博物馆收藏紫砂壶数量不多,没有争议的标准器更是少得可怜。
这与民窑产品整体数量受限制有关,也与紫砂器在历史上没有遭到社会高层特别注重有关。
固然清代一些皇帝比较喜欢紫砂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迄今还收藏着一批当时制造的紫砂器。
但这些紫砂器无论从数量上说,还是从受皇家注重程度上说,都无法与同期景德镇瓷器相比。
这种情况,也给紫砂壶审定增加了难度。
制造历史短
与瓷器、青铜器等相比,紫砂器制造历史短,产地、原料单一,个体之间差异大。
紫砂壶出产于江苏宜兴的地方窑,属于民间手工业。
这种行业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夫唱妇随,个体小作坊范围而已。
除在壶上镌刻字画外,不需求多种工艺的协作和工序上的流水作业。
整个制造过程都由一人操作,外型设计全凭个人爱好而定,“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
由于始终没有构成大范围的生产,也未能统一器型、统一尺寸、统一落款。
各自为政,各展风采,各具特征,构成作品虽属同一时期、同一地域,但个体之间差异极大。
细致到每一个朝代或时期,并没有足够的作品数量可以全面地反映出它的面貌和变化规律。
这些方面,从方便鉴定的角度看,都无法与明清以来的官窑和民窑瓷器相比。
由于瓷器烧制产量大,遗存至今基本上有其轨迹可寻,从古至今众多的学者给予充分的研究。
其消费面貌和工艺特征十分明晰,并遗存有数百万件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典型器可供参考。
作为一种整体上缺乏规律性的文物艺术品,紫砂壶的鉴定无疑具有很大难度。
高仿品多
历史上呈现过大范围的高手仿古活动,高仿品很多。
民国初年,上海的一些古董商人重金延聘宜兴制壶高手,不惜本钱,不计时间,精心仿制历代名家作品。裴石民、顾景舟、王寅春等高手都是当时古董商的座上客。这批仿品均源于名家旧器实物,制作水平很高,在工艺上以致还有超越原作的地方。
若不谈历史价值,其艺术上的成就则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往常一些博物馆收藏的名家名壶,或者已被社会公认的原作真品中,是否就有当时精巧的仿制品,也是值得考察的。约百年前制作的这批高仿品大量遗存至今,又给紫砂壶审定工作带来一大困难。
鉴定科学弱
紫砂壶鉴定的科学性比较薄弱。历史上,固然传播下来诸如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等有关紫砂壶的著作。
但它们都没有科学地、系统地论及紫砂壶的鉴定方法。近二十年来,随着新一轮“紫砂壶热”的兴起和发展,紫砂壶资料整理和研究工作也抵达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程度。全国各地的文博专家、收藏家和宜兴紫砂艺人一同投入到紫砂壶研究工作中,有关图录和著作出版了上百种。
它们填补了许多研究空白,解决了许多有关紫砂壶史和紫砂壶工艺的疑难问题,一门“紫砂学”正在构成。
但是,截至目前,专家们关于名家署款的紫砂壶尚未能够提出十分科学的鉴别标准,在此方面仍然处于探求阶段,影响了紫砂壶整体研究水平的质的进步。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缺少科学、系统的审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要素。
款识杂
宜兴紫砂壶款识千差万别,研讨起来亦有相当难度,早期的紫砂壶多无款,明后期才呈现款识。
紫砂壶是民间产品,落款随意性极大,细致到每个人早年与晚年的款识又有很大变化,极少有陶工终身只用一、二枚印章。
如是刻款,那变化就更大了。假设款识是印章,因敲打力度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紫砂壶中的印章款多为阴刻,敲打在壶上,变成了阳文,阴刻的图章。
敲打在半干的泥坯上,如用力过小,字的顶端刀痕常常难以呈现;只有用力较大,才可将印章的全部刀痕打印出来。所以,即便是同一个印章,打印力度不同的印痕字根相同,字尖常常会不尽相同。
有关记载早期紫砂壶款识的文献资料及实物材料非常之少,且真伪不辨,很少有标准器款识来证明、比较其他款识,这样就给紫砂壶鉴别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固然如此,鉴别紫砂壶真伪,款识仍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正是由于紫砂壶在常规审定上存在诸多困难,因此不能仅仅从微观角度认定其价值。
而是要重点研究它的艺术作风和文化品位,经过宏观把握积累鉴赏阅历,在理论中得到最接近真理的结论。
既要认准每一个部件,又能在大的方面、整体气息上觉得对头,做到微观与宏观有机结合地鉴赏,优秀的紫砂壶收藏家常常具备这样的本事。
从宏观上把握,就是从本质上把握,而擅长在宏观上准确把握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尤为难得。
一把壶,拿到眼前认真鉴别,一切的部件、一切的细致方面几乎都没有问题,但它却是赝品,由于“没有问题”的都是现象。
反之,一把壶,整体气息上觉得对头,即使在某个细致方面对不上号,它也不一定是赝品。
对紫砂壶价值的鉴定,触及文物艺术品鉴与赏的问题。
以往的紫砂壶收藏家常常重鉴轻赏,有实物而无视角,有学问而无感觉;有阅历而无理念,有壶内功夫而无壶外功夫,影响了他们对紫砂壶价值鉴定水平的进步。
这样的研究水平与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研究水平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缺少科学、系统的鉴定理论的指导,是紫砂壶鉴定工作的又一个不利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