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喝茶时,常在想,喝茶有没有快乐,能把不快乐变成快乐吗?在别人苟且、悲痛和哀怨时,洒脱自在地活成自己一道曼妙的风景。如可,动力又源于何方。能复制吗?
挺奇怪,有时候,刚好想什么,就会看到什么。罗素的《快乐哲学》进入视野。集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散文家等于一身的他,享年98岁。对于他来说,似乎有不少“不快乐”的人生素材。年幼丧父丧母,中老年又逢“二战”。孤寂的童年,乱世的沧桑,应有不少难以摆脱的伤痛。然而恰恰这样的一个人,人们还称赞其为“快乐主义者”。
他给的答案是这样,“一个快乐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容的富有情感的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这些情爱与兴趣,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情爱与兴趣的对象,他便获得了快乐。”
罗氏的观点,以我们东方人的思维理解,应该是这样,即人要有清醒的大脑看清所生活的世界,快乐与不快乐并存,兴趣与责任共在,才能以出世的态度入世,找到自己的位置,逐步修正建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之路,用智慧保持自己的坦荡和宽容,通过有情有爱的情怀与对世界保持好奇与兴趣的状态,让自己变得可爱,值得欣赏,才能真正收获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说,一个人得对生活充满激情,并拥有智慧,懂得爱他人,才能收获他人的欣赏、收获他人的爱,也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因此,罗氏快乐哲学的真谛,就是看清世界,追求快乐,担负责任,善待他人。
这让我们总会联想到文化历史里其他的一些快乐主义者。庄子,一个很早很早的,有智慧的快乐主义者。“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典故,告诉了我们快乐的其中一个条件,即要看清人这一真实的存在。他认为人是宇宙大道演化的一个具体形式,人和其他生命一样,生死仅是一个过程,顺其自然发展,泰然处之。他告诉世人,如果在生死这一点上,思想认识能到位,就是大智大慧;如果行动上也能到位,那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对自己、对他人也能这样认识,这样对待,那就可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圣人境界的潜质。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苏轼,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一个 “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曼妙、洒脱”的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其胸襟之坦荡。
无论顺逆,苏轼都是用一颗热心对待生活。有情怀,也不乏自己的乐趣。难怪林语堂给他这么高的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对中国式的快乐哲学也有自己的概述:“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其实,佛陀也有如此的诉说。菩萨一词便是明证。菩提萨埵,即觉悟、有情之意。放下就是一种觉悟,不再执迷于某些事,不再执迷于自我,跳出自我,而后能有情于众生,也即做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又要爱己、爱人,爱众生”,此乃行菩萨道,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看透人、看透生活、看透社会的的真相而放下,也因放下而有人生的快乐,更因看透放下,而更激起拿起的担当,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和着落。
总而言之,放下,并有情、有趣,而且专注于当下的事务,应该是快乐哲学的三个核心点。
在此,重点讲讲专注。即做事的专一性,能即时入定,是快乐的一个要素。有个苏格拉底让学生造船的典故: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最后总结一下:
茶的精神,似乎也能解读出这样快乐的内涵。
一种对茶的感情、一种对茶人的理解与尊重、一种对茶来之不易的了解和敬重,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种爱与情怀;一种追求茶道即茶科学、茶文化、茶美学内在学问的兴趣及其间产生的乐趣;一种茶精神的认同和坚守,包括静心、精细、专注、精进等。如果这种与茶的快乐相似的精神,能延伸、渗透于工作和生活中去,在那,一样可以使人得到被爱和被欣赏,一样可以收获快乐和幸福,那么在面临高生存竞争和精神压力的现代社会,对许多人来说,学习快乐哲学的要领,从中汲取点东西,也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