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茶叶战线上的“老兵”,大家喜欢称他老曾。男,拉祜族,生于1942年9月29日,高级农艺师、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对勐海茶业的历史、现状作过调研。20世纪70年代初,他曾在勐遮乡景真村蹲点达8年之久,先后建立试验示范茶园521亩,公社茶山6个、大队茶山74个,茶园面积计32000亩。20世纪80年代在勐阿乡南朗河村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其中一亩茶叶产量达260.6...
查看全文 >
1939年生于通海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他比一般人幸运,少年时候在通海文庙读书。 秀山之秀,成就了王树文的内秀。 1958年参军辗转云南四川,1973年1月转业,进入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直到2001年1月退休。 为人处事质朴谦和的王树 文,很难让人把他与什么“创意”、“奇思妙想”等词连在一起,但普洱茶文化却永远不能忽略王树文,不能忽略他几项非常重要的创意和奇思妙想。 这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的内...
查看全文 >
木霁弘,1961年出生,纳西族,云大中文系任教,从事教师工作二十余年。著有大量与茶马古道和茶文化有关的书籍:《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 、《茶马古道考察纪事》、《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普洱茶》、《茶马古道》、《普洱茶手册》及《茶马古道文化丛书》等二十余本,论文六十多篇。木霁弘是属于被“文革”耽误了的一代,在昆明黑龙潭的花渔沟当过知青,又到云南省第二机械厂做过装配工,不过最终他还是走上了学术之路。...
查看全文 >
詹英佩,女,昆明人,1986年毕业于云南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系,云南政协报《观察周刊》记者,云南省茶业协会、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会员。自2000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历史、古茶山历史和茶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古六大茶山在历史上曾是普洱茶的主产区和贡茶的采办地,书写过普洱茶最为辉煌的历史,因抗战爆发辉煌了几百年的六大茶山茶业衰退,许多重要的史料和史实被掩藏在深山中。为了收集、整理、发掘古六大茶山的历...
查看全文 >
杨凯,著名普洱茶学者,致力于普洱茶历史文化源流的梳理和研究,在浩瀚的文史资料重寻找整理出云南茶叶老字号的脉络和传承,1990年开始研究茶文化。长期在台湾《茶艺·普洱壶艺》、云南《云茶》《普洱》任特约撰稿人。曾策划《云南普洱茶》《普洱茶》简体字版图书出版。主创光盘《实战普洱茶》和同名图书,创作《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普洱茶溯源与流变——号级古董茶事典》、《茶庄 茶人 茶事——普洱茶故事集...
查看全文 >
普洱江湖,王霞无疑是茶坛大姐大。王霞,女,1960年生,评茶师、茶艺师,思茅市茶叶协会副会长。王霞18岁就进入了勐海茶厂,她的青春岁月仿佛注定了与普洱茶息息相关,是茶成就了她的事业和人生。在勐海茶厂,王霞靠自己的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位主管普洱茶生产加工的技术人员。她到杭州学习,成为当时云南少有的质检员,能分辨出放在她面前的每种茶的茶性,人们都说她很神,每一个细微的味道变化都逃不过她的味觉...
查看全文 >
喜欢看宫斗剧的小伙们,对接下来一幕的对话,一定非常熟悉:“妹妹别吃,小心有毒,待姐姐让银针试试先”...如果银针插在食物里面变黑了,那就表示有剧毒,万万是不能食用的。直到现在,许多人还对银针试毒深信不疑。坊间流传下来的到底是不是真的?接下来,我们就一同为大家解开疑虑。先说一下古代,技术相对落后,那时候生产出来的砒霜纯度不高,里面多多少少掺杂杂质,如,硫或硫化物。硫和硫化物,对银子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查看全文 >
男,生于1949年11月。1973年至1979年在云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至1981年浙江大学读硕士,同年回云南农业大学园艺系;1984年至1987年,担任园艺系系主任;1995年至1996年,赴英国访学,主要进行茶叶生物化学研究;1999年晋升教授;2004年被中国茶叶研究会评为“全国先进茶叶科技工作者”;现任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蔡新治学严谨,承担研...
查看全文 >
现在云南各地,都在陆续的生产白茶:不同产区,不同树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做出的形形色色,不同品质面貌的成品茶,都愿意冠以“月光白”这个名称。我们都知道,“月光白”是云南白茶里的一种,也可以说是源头代表,但云南的白茶不应该都叫“月光白”,这会造成市场的混乱。“月光白”目前在茶类的归属上也是有争议的,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它归进普洱茶家族里。我们国家在制定白茶标准的时候,是明确了白茶具体成员的:白毫银针,白牡...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