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
查看全文 >
中国茶道的美是通过茶人在茶艺过程中得以体现。所以茶人的内在气质及外观的形象美十分重要。茶人们在长期的茶艺活动中,运用调养身心、保持吃茶的静心状态使外在呈现给人以一种静态的安详美。在茶艺过程中,讲究身体动作如站、坐、走、躬等要自然到位,体现出以神指导动作的特点,目光祥和而真诚,举止大方从容。 茶艺过程中讲究呼吸轻细匀适,有一点“气功”,不急不乱。心中要无杂念,不想与福鼎白茶茶事无关的事,神定...
查看全文 >
真,乃茶道的起点,并追求于"真".其中之意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人名家的真字迹;用的茶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瓷,最重要的是饮茶之人要怀有一颗真心,敬客要真情、言语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认真、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具有三重含义: 一、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 二、通过品茗述...
查看全文 >
何谓茶道?万事万物一与“道”字相关,便显得深不可测。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把“道”说成包容万物、无处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现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经》里又说:“道法自然”,总算让人透出口气,轻松了些,却又茫然无措,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释的,看来对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异了。 山野庄户人家或市井平民,只把茶作为商品,品了上千年,...
查看全文 >
日本茶道,不仅仅是“清敬和寂”,还特别讲究其他的一些美感,比如缺陷之美、简素之美。 日本茶道讲求精神层面的“一心”,同时要积极看待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之美。体现在日本的茶具上,往往会发现茶具无论色彩还是型式,常常不统一、不协调,有的左右明显不对称,有的釉色不足,有的老旧,有的粗糙,就是这种缺陷的美,却显现出别样的美丽。 日本茶道认为这如同中国的行书,或者草书,行云流水,随意而至,心中有茶...
查看全文 >
茶艺的表演形式是很独特的,一方茶席、一张茶几、一套茶器、一位茶艺师就可以进行表演了,如果需要或为了加强效果,还可以配解说词,还可以配音乐,还可以配一名乃至数名茶侣(协助茶艺师表演的人员)。因此单从形式上看,茶艺表演和戏曲表演(注:这里所说的戏曲主要指昆曲和京剧,下同)最为接近。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简洁集中,主题鲜明,能一开始就引起观众注意。不足之处是表演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变化,其艺术性和...
查看全文 >
茶的滋味五味皆蕴,我们用自己的味觉来感知茶味。舌尖最能感知甜味,舌根于苦味最敏感,舌的两侧对于酸味尤为灵敏,舌头的表面着重于涩味。茶的滋味就是生活的滋味,亦是人生的滋味。“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自中唐时期陆羽的时代开始,中国茶脱离中药的范畴转投饮品的怀抱,美味成了共同的追求。绿茶引领下的古典茶美学“贵新”,向以新鲜自然为上。我们暗自猜想,或许是远离茶产地的缘故,越是不易得,尤为珍惜的缘...
查看全文 >
中国人品茶因应多种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而各有特式,例如四川民间的大碗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广府人喜用的盖碗茶,苏杭一代常用的宜兴紫砂壶泡茶等。至于潮汕人品茶亦别具一格,一般知其表面功夫者多,如究其理,懂得工夫茶泡法过程,就会深入体会到,品尝一杯好的工夫茶确是不容易。因为这种泡法单是器具.物质的要求必备外,时间控制及注茶运作的技巧更达到无微不至之境。潮式工夫茶泡法必备器具四宝:(玉书碨....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