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这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记载。在中国茶最早是以药物身份出现的,中国对茶的养生保健和医疗作用的研究与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茶叶饮用的再推广和保健理念的普及,茶疗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茶疗也要讲究适合和适度,即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品饮。 复方茶疗:天然古方性温而有效 什么是茶疗?是指单味的茶叶及茶叶中加入适量的中药成分或不添加茶叶直接使用与茶配伍的...
查看全文 >
茶是中国人的传统饮料。中国民间向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古代中国,上到帝王文武,下到市井民间,均喜爱饮茶、品茗。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饮茶习尚。到了清代,文人雅士又将饮茶、品茗上升为一种典雅的文化艺术活动,制订出一整套“清规戒律”。清初,隐居不仕的前明遗老冯正卿,在《岕茶笺》中,提出“十三宜”与“七忌”,堪称品茗艺术的集大成者。 所谓“十三宜”,是指饮茶时所宜...
查看全文 >
茶道是以修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一般指宇宙法则、终极真理、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万物的本质或本源。道,有儒家之道、道家之道,...
查看全文 >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
查看全文 >
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辞海》缩印本中“工”与“功”条目虽云两字相通,但又说:工夫:指所费精力和时间;功夫:指技巧。 工夫茶与功夫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一、“工夫茶”即是指茶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 1、清僧释超全,...
查看全文 >
茶,在中国实在是太普遍了。阿姨伯伯们保温杯里的保健茶,小姐姐们手里的奶茶,谈话人事优雅的下午茶,茶人的一席功夫茶。茶在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角色担当,茶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身为一种饮品,却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品饮,身体保健,文化传承,到艺术美学,精神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茶的定义。我国作为茶文化发源地,百姓多有饮茶的习惯。饮茶虽然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同种类的茶,功效也各有不同。以四季为例...
查看全文 >
最早提出“茶道”的是唐代曾任吏部郎中的封演,他在《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鸿渐便是陆羽,他写的《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如此说来,早在唐代,茶已超越了日常饮用范围而成为一种优雅的生活艺术和精神文化。诚然,唐之前,...
查看全文 >
水平壶鼻祖台湾著名史学家、爱国诗人连横曾在其《茗谈》中写道:“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这给予孟臣壶很高的荣誉。传孟臣壶制作者姓惠名孟臣,号逸公、君德、思亭、晚自号孟臣,其制壶技艺出众,以擅长制作小壶而驰名于世。▲壶友返图点击查看 原壶编号17960惠孟臣所制壶型中,最有名的是水平壶,可以说孟臣壶就是水平壶的代名词。紫砂水平壶在明、清时期便有之,但只...
查看全文 >
9月份的云南,是个很美的季节,尤其是彩云之南的云!...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