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热爱普洱茶的朋友,就一定知道班章,在普洱茶界一直有“班章为王、易武为后”的说法。班章在普洱茶界被认为具有“茶王”的地位。
老班章是近十多年才声名远扬,从被市场认可到称王称霸,堪称火箭速度。那班章背后究竟有哪些传奇呢?
“班章”的由来
班章村委会下辖有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等五个自然村落,老班章在布朗山乡政府北面,距离勐海县60公里,为哈尼族村寨。老班章海拔16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到1900米,平均海拔1700米,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只有旱湿雨季之分。静置的时光中,在老班章古茶林里听林莽之风深沉庄严,云兴霞落,心随风远,如得解脱,这样舒畅淋漓的感受,得益于老班章生态环境的优良。
班章,是傣族语“叭扎”的发音,意思是大鱼,有鱼必然代表此地不缺水。老班章水资源丰富,常年云雾缭绕,山上流淌着汨汨清泉,汇集成水塘,滋养着这片灵秀的土地。
我们知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大凡名山大川,在冥冥之中都带有神秘色彩,一切的发生似乎都是天命所归,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做“名山神授”。
老班章村也是这样。相传傣王有两个儿子,坝子的土地分给了大儿子,就是傣族,以种植水稻为生,当地风和日丽,日子过得丰衣足食;山上的土地分给了小儿子,就是布朗族,以种植茶叶为生,日子过得很艰苦。
傣王觉得大儿子之所以过上好日子,是因为信奉小乘佛教的缘故,于是委托小乘佛教高僧上山寻找小儿子。受托的岩温高僧带着小徒弟在热带雨林中艰难地寻找,有天实在累得不行就在一片古茶树下休息,看到坡下有片波光粼粼的大湖,突然间感觉湖面波涛汹涌,仿佛有大鱼出现,小和尚一惊,大叫“叭扎、叭扎……”(意为:大鱼)
于是,“叭扎”就成为当地村寨的名称。很多年来,“叭扎”只有读音,没有文字,后来在上世纪50年代被边疆民族武装工作组翻译成“班章”。到60年代,村子人多了,一部分人就搬到10多公里远的地方,叫新班章,原来的“叭扎”之地就叫成老班章。
老班章这个村寨的名字,和佛很有缘分,它也是“名山神授”最好的例子。在中国文化谱系中的十大名山都是神授的结果。哈尼族很多年前迁徙到老班章,扎下根来,坚信万物皆有神灵。
老班章的贵人——老书记杨广才
说起老班章,大家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云南目前最富有的村寨,老班章以户均数十万的年收入,成为了山区脱贫致富的一个传奇。
但在十年以前,老班章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寨,从勐混坝子上山的土路十分崎岖,凶险异常,到了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不是当地人驾车都不敢上山。
十年前尚且如此,那在普洱茶尚未兴起的上个世纪,老班章的真实面貌又是怎样的?这数十年的时光中,又是谁改变了这个原本落后的山区村寨?
说到这里就要提到老班章的贵人——老书记杨广才。
从大山走出的民族干部
杨广才,老班章哈尼族人,为当地“标突阿谷仙资子”家族的第五十七代人,他是老班章村里走出的国家干部,也是助力老班章腾飞的贵人。
1960年杨广才出生,当时的老班章可不比现在,甚至要比当时大部分的中国农村还要贫困。虽然这里山高雾深,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但这里的土壤确实砖红色的酸性土壤,虽然生长出的茶树枝繁叶茂,但却不太适合粮食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大部分村民还在以狩猎为生,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对耕种技术的熟悉程度也比不上平原地区,因此很多人还吃不饱饭。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杨广才,想要改变“脸朝黄土背朝天”,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读书。杨广才的父亲是当时的老班章村长,接受过朴素的文化教育,在其他家庭都让孩子早早辍学作为劳动力时,他宁愿全家吃不饱,也要供儿子上学。最后,他成为了老班章历史上第一个高中生,在村民眼中是出人头地的“秀才”。
后来,杨广才成为了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忘不了家乡奋力耕作的村民,和小时候挨饿受冻的情形,他决定为老班章做点什么。
1992年,是南方谈话的那年,也是中国迎来巨变的序幕,但当南方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之下,远在云南大山深处的老班章,甚至还没有通电。 为此事发愁的老班章人,找到了勐海县检察院上班的杨广才,杨广才在一番游说后,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勐海县供电局搭上线,并号召村民共同集资整整十三万元,将电线拉到了村里面,这是杨广才为老班章做的第一件大事,也是“老班章村民族智者”故事的开始。
2008年春茶季,“陈升号”与老班章村签署深度合作协议,正式进入老班章。但这件事在当时却没有那么顺利,反而引起了村民的大规模反对,而争议的焦点,就在于“陈升号”要占用村里很大一块地,作为第一初制所。面对如此坚决的民意,当时的颇具威望的村长三爬也焦头烂额,村民还怀疑他偷偷收了“陈升号”的好处费,说什么都不愿相信。
而刚刚升迁到县政法委副书记的杨广才,很清楚“陈升号”带给老班章的机遇,远在县城的他,不顾大雨带来的泥石流滑坡的风险,坐着车连夜回到了老班章。抵达老班章后,杨广才马上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说服村民,他晓之以情,讲明在老班章最困难的时候,是“陈升号”在行情惨淡时花数千万元收下了积压的茶叶。他动之以理,语重心长地说出了如果不给“陈升号”土地,那整个老班章村都面临失信风险,这笔违约金,将来也可能会均摊到每一个村民的头上。
最重要的是,在老班章人的眼里,他是公正无私的政法委书记,不仅与“陈升号”毫无瓜葛,而且之前为村里办了那么多实事,村里人都能尊敬这位老书记。 在杨广才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大部分老班章村民最终同意了“陈升号"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搬家,拆迁,建房,杨广才也一直在关注,直到这件事落下帷幕。
这就是老班章贵人杨广才的贵人,哪怕这位老书记早已卸下了职务,无法再为老班章遮风挡雨,哪怕今日的老班章早已今非昔比,老班章依然尊重他,爱戴他。
老班章凭什么称“王”
01生态环境绝佳
如果你不曾来过老班章,你不会知道这里的环境到底有多好!
老班章是勐海茶区“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绝佳典范。在勐海,一般有三种雾: 跨境而过的澜沧江、南朗河、打洛江、县里的水库、傣族人的鱼塘,它们会形成一种雾气; 另外,勐海有大大小小接近20个山头,每个山头都有山头雾,每天早晚的温差有10°C左右,数算下来,一年当中平均有182天是有雾的,这些雾使得老班章村民对与雾相伴的日子感到稀松平常。
每年11月到第二年的4月有恒温雾,而这段时间正好是古树茶的休眠期,温润的雾气漂浮在空中,从树干抚摸到叶片,还有哪些寄生在树上的植物。当气温下降,雾气凝结成霜,像一件披在茶树身上的外套。清晨,阳光又让霜重新变成水滴,浸入土壤,让古茶树得到滋养。这种不是雨水却胜似雨水的浇灌,也成就了老班章独特的茶气。
02低纬度,高海拔
老班章虽属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但它的平均海拔却高达1770米,常年云雾缭绕,阳光充足,雨季降水丰富。
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含氮化合物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因此老班章古树茶水浸出物高,品质好。
03优质红壤,腐殖肥沃
老班章古茶园周边土壤以优质红壤为主,同时深厚的落叶枯枝形成了肥沃的腐殖层,有机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高。茶树确是一种干变万化的树种,怕水又需要水,怕酸又需要酸,这样的土壤酸碱度和每年1390毫米的降雨量,更适合茶树的生长。
这能使茶树发达的根系获得更加充足的养分,为鲜叶输送更多营养物质。
04百年古茶树
老班章建寨始于147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而它的种茶史则可以追溯七、八百年前。
我们祖辈们在这里发现了茶树,从此扎根于此。此后的历史更迭间,这些古茶树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子孙,我们也世代守护着它们。
05极度稀缺
世间只有一个老班章,老班章古茶树的数量又是恒定的,且短时间内也无法复制,随着树龄越来越大,每年产量几乎只减不增。
因此,老班章古树茶量少、价高、升值空间大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班章茶的特点
外观:条索粗壮、显毫,色泽油亮,除芽头显白毫外,芽叶色泽墨绿,油亮。
汤色:不同年份的有不同的变化,新茶汤色清亮,存放过程中逐步发生变化,存放三年的老班章茶汤色已呈黄亮、油亮。且茶汤稠而厚。
香气:香气下沉,暗香突出,新茶明香更显,1至4年的香型总体呈花蜜香型,兰香感明显,且杯底留香。
滋味:茶气足,茶汤口感饱满,分布均匀,生津快,回甘长,很有厚度和刚度,入口即能明显感觉到茶汤的劲度和力度。苦涩味很协调,化得快,只停留在口腔上颚,至舌底、喉部一带时,已明显转化为甘味。
叶底:叶片相对细长,也有呈椭圆形的;叶片柔韧,厚实;颜色比较均一,叶片上毫毛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