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迟到的书!却也是我的第一本独立茶学作品,写作时间跨了14年。
出版过程跳票2次,猫猫书店2次预售,2次被迫下架,实在对不起这提前购买的1000多位读者。有人愤怒地问我,再不出就要上门来斗人!
有人选择默默地退单。大部分人还是继续支持我,默默等待。昨天,广州的一位朋友说,他翻记录的时候,才想起来,他怀疑我是不是漏发了。
有人把准备买书的款投进股票,亏了,他把这笔账算在我的头上!他原本计划购买600本的。买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还是女孩子,现在结婚变妇女了。有几位妇女,比如杨超、王淼、柳叶儿都挺着大肚子了。她们抱怨说,怎么比我们生娃还难啊。
真是岁月如水,时光如梭,才半年多时间啊,那么多改变。
我对不起大家。我多次想把书稿撤回来自己出。在这等待的时日里,我与李明合著的《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都快出版了。
可是,就在昨天凌晨,出版人冯俊文半夜把我叫起来,说书号下来,下周要进厂了,他还写了长达2000多字的颂词。他回顾的许多细节提醒着我,出书并非易事,要卖好一本书更是难上加难。
在段勇找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之前,有不下10个编辑联系我要出,首印量没有一家超过8000册,版税没有一家超过8%。还有人要作者包销2000册的协议。那个时候,我觉得是一种羞辱。是段勇挽救了这本书,不然,我可能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草草出版。
作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优秀的出版人,需要读者,需要好的运气……
我在新星出版的《郎骑竹马来》,销量用惨淡来形容毫不过分,尽管现在已经绝版了。出一本书,不过几千块钱。写却耗费了2年时间。
现在,许多人看我满屏幕炫耀,到处去签售,以为是一种成功臆想症。其实不是的,我很清醒。书的畅销,需要运气。运气!你不可能知道那本一定会大卖。
即便是《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与《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加起来的销售有几十万册,他们距离百万峰值依旧有距离;即便是现在,我或许有那么一小点成就,助长了一点点虚荣心,我依旧觉得一切多么不容易。
我看重《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不仅仅是因为是我第一本独立的茶学作品,还在于,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初学茶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看到茶最为精彩的一面。毫不脸红地说,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任何一本茶书会把茶写得如此有趣有料。里面的很多单篇,像“装13”系列,“大师”系列在社交网络浏览量超过了千万,无数的抄袭者与模仿者紧跟其后。这些年,从写《天下普洱》算起,昆明这个地方从找不到20个可以聊茶的人,到全城都在谈茶,我亲身经历了茶生活在当下是如何徐徐展开的无数现场。别人有茶,有场景,我有笔,我的这些私人化,个性化的记录,也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历史的现场。
5年来,我认真地签名,到处去讲课,逢人就推销自己的作品。我想,如果连这点微薄的虚荣心都撤走了,我写书还有什么动力呢?所以,我从来不掩饰我通过写作获得名声的想法,也从来不掩饰通过写作走改变生活的决心,因为除了写作,我别无所长。
10多年来,我总是被一个梦境困住,梦境里,我呆在师宗一中补习班,在堆满书籍的桌子下,做着仿真试卷。1995年,我去师宗一中报道的时候,学费是400元。那个是我初三毕业后,在一个露天煤矿装车近2个月的全部收入。高中语文老师杨康泰先生发现了我的写作才能,每次作文课都念我的文章,他鼓励这个年轻人走上写作道路。
那个时候,这些话有什么意义呢?有意义。他鼓励我,不要忘记自己是拥有才能的人。大学时候,许多老师鼓励我继续写作。我的大学写作老师李森,时常把我的作品推荐给他认识的编辑,现在我们还在一起喝茶,聊诗,谈读书。好几个夜晚,他为我们朗诵诗歌,朗诵他新出炉的作品《屋宇》。有一天上午,只有我一个听众,他依旧手舞足蹈,拉长了调子,他的诗,他的“漂移诗学”,他的勤奋,一直是深深影响我。那些场景,美好得如同另一个梦境。
我们创业公司的几个小伙伴,都是研究型的人才,上得了泥泞茶山,入得了高深知识殿堂,我们每天都会交流看书与写作所得,7个人一年花费在卖书上的钱,高达四五万。我们会有困惑,但从不迷茫,我们确信自己在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事实上也是,《茶业复兴》自媒体,不过3年时间,已经成长为茶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之一。
《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写了许多事,也写了许多人。有些人没有具体名字,坊间一直在猜测,以至于在新浪微博引发了对号入座的争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人拿着我的文章,去找到了笔下的人物,结果发现她更美,他更好玩,这都与我无关了。
那么,《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将会是我的一个新起点。
因为,它足够肆意。我所有的写作的才华,都展现在其中。
读者如是说:
他们参加了《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试读,看看他们说
聂怀宇:
我于文字与人物的关系一直彷徨,总觉得记录当下的人和事就像引燃一些炸弹抑或揭开一些已愈的伤疤。真实,既是虐人也是虐己,而于无关之人看去,又可能多是龃龉,生些是非。周重林却从不这么认为,他要坦荡得多,于是有了《绿书》上我感觉有些敏感的那些名字。不过转念一想,记录的精彩不就在这吗?不然什么才是“料”?历史总得留下些痕迹,那些轰轰烈烈过,那些有所指不当过,虽不及言重,亦不至于语废。有趣了,江湖就丰富了,而不是一味的一个声音,几种念头。
魏春燕:
既有诙谐的倾诉,也有严肃的说教。读来不仅增长知识,提升逼格,更为重要的是体味到作者的茶叶世界观。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作者企图与他的茶人朋友们一同创造一个普洱茶的全新时代,该书若能影响一两个甚至更多的读者,离格局的形成也就为期不远了。
钰:
周老师说章二和章四是可套读的,他尤喜章二。那里有他的日常,他的成长,他的友人,和他走出来的茶世界。记在笔下的点点滴滴,谱成过往生命中的温暖。比如,饮茶就是当下最日常的场景(场景里都发生了什么?呃,云好看,茶好喝)。比如,我们面对,无需过多言语,已然春秋下肚。还有许多诸如‘我还想穿成姑姑样’的小幽默,不再一一举述。
许是我的错觉,章一里每个小篇都有一个嘲弄的声音呢喃:茶玩,茶玩。时人是最爱附庸风雅的,却常画虎不成反类犬,借‘世人为物逆旅’来形容也是贴切的。好在还有些女子,只是静静的嗅春天的气息。很想知道,那是怎样的味道?
张波:
著作可以称作小体量的茶界百科全书,描述了茶叶历史/行业人物/喝茶现状的不同的环节,点点滴滴,虽无长篇大论,对我等认知茶界,却也蛮实用的。
尤为亮点的是,在闲侃中含有专业,有知识见闻可学习,在描述行业知识同时不免幽默,有情调,不枯燥。
兰凌芳:
对于一个茶业从业者,读《绿书》一定会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装装茶人”章节,有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就在眼前上演着,这部分的描述,犹如私密的老友相聚吐槽的语气,亲切又调侃,妙趣横生。趣味在的同时,《绿书》也帮助我理解当今茶业行业的一些现象,如,书中说“一旦弄清楚是哪些人在聒噪,哪些人在起哄,哪些人保持沉默,也就大体知道他们在排斥什么,肯定什么。 ”也就大体能知道他们的诉求。
普洱茶品鉴手册|品茶数据存档|普洱茶品鉴信息存档 备案 ¥68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