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到了比拼人品的地步,也就乱成一锅粥了。
不管承认与否,老班章等名山头仍然是大小茶企无法绕开的话题焦点。往年是,今年依然如此。
从清明节前夕某茶企“保护性开采”老班章“茶皇后”开始,近期陆续传出又有茶企老板直播易武、探访昔归、寻味冰岛等各路小道消息,好像除了名山头已再无像样的话题可讲、或者说能够真正吸引到茶客们的眼光了。离开名山不谈茶。拿名山头说事,暴露出的正是大小茶企由来已久的品牌困境。
2013年以来,“云南山头茶”概念深入人心,也由此造就了一批依靠老班章、易武、景迈、冰岛等山头茶噱头发家的茶企。这些茶企能够在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收获一大帮终端拥趸,与其说是品牌营销之功,倒不如说是借炒作山头茶之机坐收渔翁之利。品牌有了名山头的背书而名扬天下,一旦剥去表面的浮华,品牌的内核仍然是山头,舍此无他。这些年,市场上叫得响的诸如“某某号”老班章、“某某号”麻黑、“某某”曼松……无不受益于此。刨去山头茶的名号,这些茶企自身的品牌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营利还是要靠名山头概念,讲拼配、讲情怀、讲学术都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基于此,可以清晰地看出近年来的行业走势。除了个别炒作金融茶的品牌茶企,依靠不断“割韭菜”赚取非法暴利之外,能够“稳坐钓鱼台”的无不是成功运营某个山头或小微产区概念者。缺乏主力山头支撑的茶企,则始终在行业的外围徘徊,无法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沦为代工厂或杂牌货集中营。
后山头茶时代,名山原料过度爆炒,又反噬了以此为生的山头茶企。高企的原料价格,挤压了茶企的合理利润空间,后来者意图火中取栗,从名山头分一杯羹也越来越难了。小规模的发烧友定制,可以不计原料成本;品牌茶企动辄数以吨计的规模化生产,用脚指头也想得明白原料纯度到底有多高。茶企在名山头的博弈,由资本、人脉转向老板们的人品PK,其中蕴含多少无奈,几多辛酸。名山茶本不该被当作天桥大力丸贩卖,老板们被逼成了街头打把势卖艺的,只能说这个行业“病得很重”。没有规则的地方,才需要讲人品。一个行业到了比拼人品的地步,也就乱成一锅粥了,让人想起一个段子:“钱如果没了,可以再赚;良心如果没了,钱可以赚得更多……”
《云南山头茶》一书主编林世兴老师说过,“山头茶本身没有错,错在炒作和欺骗。”话说回来,山头茶的市场价值正是炒作出来的,茶农或商贩们如果不在山头茶中动动手脚,又如何能赚得更多?
企业都是逐利的。有什么样的老板,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同样地,有什么样的客户,就能塑造什么样的茶企。淘宝上139元一饼的“800年古树刮风寨”、169元一饼的“600年古树新班章”都卖得很火,你能怀疑这样的茶企老板人品有问题?正是那些贪图虚荣的茶友成就了他们。
骗与被骗的,彼此感动,知假买假的也不在少数。在茶企无法绝对控制原料资源的前提下,山头茶的乱局永远不变。即使凭借专业能力自行上山收茶的发烧友,也难免中招。前几天,一位陈姓茶商给老茶鬼留言,坦承自己在刮风寨茶王树收购春茶鲜叶时,被茶农使了掉包计,“掺了小树茶的鲜叶在里面”,交易金额有6万多元。陈先生开始以为是个案,后同朋友到勐海采茶,又遇到被掉包,他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我们是经过关系介绍给茶农的,且都是懂茶的人,又亲自去采收,还遇到这样的情况,那不懂茶的人呢?”
当下,山头茶尤其是名山茶已经等同于商业名称,所谓纯料仅仅停留于买家的想象之中。利益驱动之下,追求原料的纯正难比登天,规模化生产的名山茶也就可想而知了。
山头茶其实做不出品牌,新入市的茶企如果希望借助山头茶打响品牌,只能说非常天真了。
最后以一个段子作为结尾:昨天去买烟,买了包二十的,给了老板五十,找了我四十,我装兜里就走了,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十块钱给回老板:你多找了我十块钱!老板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我:老板,把刚才那张五十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吧……
文:老茶鬼(茶界独立评论员)2021.4.15